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龙岩特色风俗,龙岩客家文化包括什么

发布:2023-12-27 14时 来源 未知

龙岩特色风俗目录

龙岩特色风俗

龙岩客家文化包括什么

龙岩连城关于吃的风俗习惯

龙岩重阳节都有什么风俗 龙岩重阳有什么说法

龙岩特色风俗

    1. 采茶灯:龙岩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明清年间盛行于龙岩赤尾山。采茶灯由广东传入,距今约260年。其基本舞步风格独特,步法轻盈、细碎、身体挺拔。舞蹈以穿插变队形为主,一般有几十种花式。采茶灯的音乐,采用宫廷流落民间的古曲和当地的民间小调,音乐曲调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并配以戏文、民间故事为内容的唱词、边舞边唱。

    2. 牛角粽:龙岩人通常会将葱、香菇、肉一起炒,作为粽子的馅。他们会包两种粽子,一种是平常见到的形状,另一种是“牛角粽”,头大,尾巴尖。

    3. 五色线:龙岩地区还有拴五色丝线的习俗。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4. 药把水:龙岩人还会将药用植物捆成药把,煎出浓浓的“药把水”,供全家人洗澡。有的还将鸡蛋、鸭蛋与药把同煎,然后将剥壳吃。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

龙岩客家文化包括什么

龙岩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客家风俗习惯与客家话上。

客家风俗习惯

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情。

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后,新娘要站在门口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这是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

接着新娘被背出家门,新娘的兄弟要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此时,新娘便要放声恸哭。

到达男家后,新娘还要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

之后才开始婚礼的各个程序。

客家凉帽

客家凉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凉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麦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着布,帽沿四周除正面外,垂挂着五寸来长的彩布,未婚的姑娘还要在垂布的两端挂五颜六色的彩带。

彩带是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

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

姑田游大龙

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县姑田镇的传统文娱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

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闽西木偶戏

木偶多至36个,每个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7厘米,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四肢能活动。

分为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净和文丑等角色。

木偶戏剧目达到几百种之多。

龙岩语言文化

龙岩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五县通行客家话,均属闽西客家语方言,占本地语言的70%以上;龙岩市新罗区(闽南方言龙岩话片区)、漳平市(闽南语系漳州腔漳平话;部分地区如溪南新桥等接近泉州地区为泉腔)通行闽南语。

另外普通话在该地区使用的非常广泛。

龙岩客家文化之旅

龙岩是客家文化的始源地,所历史存留下来的遗迹有很多,其中主要以培田村古民居、连城四堡、土楼民俗文化村、上杭李氏大宗祠、福建土楼等为主。

培田村古民居

培田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连城县境内、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它以“九厅十八井”为基本特征,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它厅高堂阔,雕梁画栋,纵主横次,厅厢配套,卫生设施科学而完善,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善结合。

连城四堡

连城另一古镇四堡,是中国唯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

四堡雕版印刷始于宋末,鼎盛于明清,当时此地印坊栉比,书楼林立,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贩卖,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成为当时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

连城四堡已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幸存的古书坊群也成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土楼民俗文化村

土楼民俗文化村是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位于福建省龙岩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内。

景区内建筑独特,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等其他特征土楼40多座。

上杭李氏大宗祠

位于上杭县境内李氏大宗祠,建筑结构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气势磅礴,熔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炉,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孙李梦兰)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历时四年建成,每年的春清明、春节等节日,均有无数海内外李氏宗亲来此谒祖,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客家文化以规模宏伟、凝内御外的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这里的土楼历史之悠久,种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结构之奇巧,功能之齐全堪称世界之最。

据统计,这里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30多种,着名的方楼4000多座,最古老是土楼馥馨楼位于永定县湖雷镇下寨村,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其中圆楼360多座,它似从天而降的飞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最为震撼人心,它同古罗马斗兽场和现代体育馆有相似造型的庞大单体建筑,联合国专家则称它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模式”,作为唯一性的世界文化奇观,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福建旅游品牌。

龙岩连城关于吃的风俗习惯

龙岩最有名的就是清汤粉还有扁食了。

扁食不仅仅说可以当早餐吃,完全可以当正餐,陪上拌面,那味道真是美味极了,也可以当下午点心,晚上的宵夜。

扁食的做工很讲究,扁食皮要擀的薄而不破那是很需要功力的,而肉馅需要做的不腻而鲜美也是要下很大功夫的。

清汤粉是福建龙岩特产。

它起源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曹溪镇,历史已有好几百年,是龙岩的名小吃,也是不少龙岩人的最爱。

清汤粉是以锅中滚水烫熟的龙岩米粉为主料,配以添加了特制调料新鲜猪骨汤,再依个人喜好铺上各种可口的佐料制成。

经典的佐料品种有牛渣、咸肉、肉皮等等,若可能时还可搭配些时令蔬菜。

虽然制作过程简单,但是口味堪称绝,小吃就是要物美价廉,方便于大众,这就是名产流传之根本,而简单却不随便的清汤粉较其他更有纯正爽口的滋味,为当今快节奏社会的人们带来了忙中偷闲的快感--下班后或是正午时紧午餐欲无暇顾及时竟能速战速决地慢享可口的小吃,的确令人舒畅又回味无穷!

龙岩重阳节都有什么风俗 龙岩重阳有什么说法

  福建虽然是沿海城市,但是福建的龙岩确实四面环山的,而且龙岩大多是客家人,所以习俗也会相对不一样,而像重阳节这种祭祀、祭天的大节日里,肯定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那么在福建龙岩重阳节有什么风俗?龙岩重阳有什么说法?

  龙岩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互赠毛豆,放风筝

  福建重阳节,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

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龙岩客家人叫重阳节为九月节,有的乡村又叫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

  墓祭

  龙岩风俗分春祭、秋祭。

即祖辈去世入土安葬后,未捡灵骸者,应在清明节去祭祀,即春祭,俗称做清明。

除此以外,也有部分人在重阳节前后去祭祀,即秋祭,俗称祭墓。

  吃板栗炖鸭、包药薯包

  秋收完成,进入冬闲,乡间过九月节特别隆重,家家户户包饧、包灯盏糕,宰鸡宰鸭。

城里群众过此节则比较简单,一般买点猪肉加餐,有的则加上具有时令特色的食物板栗炖鸭和包药薯包。

  踏秋

  俗话说的好,九九重阳,敬老情长。

平时我们在外奔波,为生活打拼,许多时候都无暇顾及自己的父母,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在孤寂中日渐苍老,成为了这样一群空巢老人。

  重阳节别名老年节,意在到了这个节点上,疲于奔命的小伙伴儿们,烦请卸下身上的重担,回家探望父母,陪着他们出门散心,再多的物质也换不来精神上长情的陪伴。

  龙岩重阳有什么说法

  闽西客家地区过重阳节颇为隆重。

尤为在上杭城内,过去从九月初一至初九日,男女多行食斋,到九皇宫把九皇。

家家户户佩茱萸。

  民间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如果重阳遇上霜降,则认为晦气,民谣霜降对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所以有的人家重阳忌生火煮饭。

  乡村节日饮食比较丰盛,因这时正值秋收完成,农户借此节日稍事休息,加加餐,所以家家户户煎饧、煎灯煮糕、杀鸡宰鸭。

县城就比较简单,一般做几道时鲜菜吃就是了,如板栗炖鸡、煮雪薯(淮山)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