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冬至的相关风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参考 会员推荐 日期: 2023-12-27

冬至的相关风俗目录

冬至的相关风俗

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习俗都有哪些啊?

冬至的相关风俗

    冬至:传统风俗与节气的融合

    一、冬至节气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这天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冬至这天,太阳虽低,阳光却最热,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

    二、冬至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传统。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财源广进。人们在冬至这天会准备一顿丰盛的饺子,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这特殊时刻的团聚。此外,有些地方在冬至吃饺子的同时,还有“不破不立,打破混沌”的说法。

    三、冬至吃汤圆

    而在中国南方地区,冬至则有吃汤圆的风俗。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家庭和睦。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汤圆,一家人共享这甜美的食物。此外,有些地方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四、冬至吃羊肉

    在部分地区,冬至也有吃羊肉的习俗。羊肉具有温补的作用,在寒冷的冬至时节,吃羊肉可以帮助身体驱寒保暖,增强体质。此外,羊肉也寓意着团圆和家庭和睦。

    五、冬至祭祖

    在冬至这天,许多地方都有祭祖的习俗。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供品和鲜花,燃香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这一习俗旨在传承家族的根基和记忆。

    六、冬至扫墓

    与祭祖类似,冬至也是扫墓的好时机。人们会前往亲人的墓地,清扫墓碑和周围环境,为亲人献上鲜花和供品。这一习俗旨在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七、冬至赠鞋

    在某些地区,冬至还有赠鞋的习俗。人们会在冬至这天为亲友赠送鞋子,寓意着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脚踏实地、顺顺利利。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八、冬至吃赤豆糯米饭

    在中国江南一些地区,冬至有吃赤豆糯米饭的风俗。赤豆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糯米则能益气健脾。将赤豆和糯米一同煮成饭食用,有助于驱寒保暖、增强体质。

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

以下是关于冬至习俗的一些介绍:

1. 吃汤圆:冬至这天,人们会吃汤圆,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食物。

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完整,因此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品尝汤圆,表达对家庭团聚的期盼。

2. 长寿面: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冬至这天吃长寿面。

长寿面是一种长长的面条,象征着长寿和健康。

吃长寿面的习俗意味着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健康长寿。

3. 拜祖先: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祖日。

许多人会前往祖坟或祖庙,烧香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4. 祭灶神:在冬至这天,人们还会祭拜灶神。

灶神是厨房的守护神,人们会在这一天给灶神上供,以示感谢和祈求来年的好运。

5. 晒太阳: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尽量多晒太阳,以获取阳光的温暖和能量。

6. 冬至祈福:冬至这天,人们会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丰收。

一些地方还会举行庙会、舞狮等活动,以庆祝冬至的到来。

总的来说,冬至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吃汤圆、长寿面,祭祖先和灶神等习俗,表达对家庭团聚、健康长寿和祈求来年好运的期盼。

同时,冬至也是一个庆祝阳光和温暖的节日,人们会尽量多晒太阳,以获取阳光的能量。

冬至习俗都有哪些啊?

冬至,这一天开始“进九”,正式步入严寒,我们必须得吃点好的补补身体。

而且冬至是天地之气,阴阳之气转换的关键性节点,在这一天进补,会有平时三倍的效果。

冬至习俗

一、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

《中华全国风俗志》里,就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亦名“鬼节””之说。

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的灵魂对于家族的意义,与天地诸神对于国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不可马虎,不可怠慢。

祭祀或者是在家庙,或者是在坟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东西,尽可能地供奉给祖先。

二、吃饺子

北方人对饺子爱得过于深沉,毕竟他们一年四季,无论什么节气都得吃饺子,无饺子,不过节。

而且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可见冬至吃饺子这件事在他们心里地位有多高,尤其是东北人,对饺子那叫一个爱得深啊! 

真要说说冬至吃饺子的传统,相传还与我国医学家张仲景有关,饺子就是他发明的,原名“娇耳”,他曾用“驱寒娇耳汤”救治了当时很多被饥寒冻坏了耳朵的贫苦百姓。

后来,每逢冬至,大家模仿做着吃,也就有了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馅倒是没多大讲究,东北人爱吃酸菜馅的,山东人爱吃鲅鱼馅、北京人喜欢茴香馅,还有人则最中意家常的韭菜鸡蛋、香菇猪肉的,饺子么,能难吃吗!

冬至那天,一家人齐上阵,各司所职,做馅、和面、擀皮、包饺子。

那热腾腾的饺子一端上桌,过节的气氛才算真有了!

三、吃馄饨

冬至吃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

相传宋高宗赵构非常爱吃御厨做的馄饨,因为有一次馄饨没有煮熟,有人就要送这位御厨去大理寺治罪,但因为只有这位御厨会做馄饨,赵构就赦免了他。

后来馄饨的制作方法就流传到民间,品种和花样越来越多,每逢冬至节时,家家户户都包馄饨吃,从而有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四、吃汤圆

在潮汕,当地人把汤圆称为“冬节丸”,但它没有馅。

冬节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

冬节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熟后,先祭祖,再把全家老少叫起来食汤丸,俗称:“汤丸唔食天唔光”。

除了汤圆外,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嘉兴人,还会吃赤豆糯米饭,有驱避疫鬼,防灾祛病的说法。

五、祭天祭祖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六、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

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

"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七、吃羊肉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以后,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的兆头。

冬至,春之先声也,寒冬虽然渐行渐近,但在呼啸寒风中,依稀可以听见春天的脚步隐隐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