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的奇怪风俗,独龙族的风俗有哪些 独龙族的风俗和节日
独龙族的奇怪风俗目录
独龙族的奇怪风俗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两岸的河谷地带。这里山高林密,交通极为不便,保留了较多的原始状态和古老的生活习俗。
文面
独龙族的妇女有个独特的风俗,那就是从五、六岁起,便开始文面。文身师用针刺在女子的脸上、身上刺上各种图案,然后涂上一种草药,伤口痊愈后,便成永久性的图案。文面原因很多:或是为了好看,文上各种图案,证明已成年,可以成婚;或是为了防止被外族抢走,脸上刺上本民族图腾或村寨标志;或是为了防止灾祸、邪魔的侵害。尤其是独龙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势艰险,人烟稀少,历史上常常出现吃的用的都需“各村自给自足”,而婚丧嫁娶都要“随行就市”进行交换的风俗。在长期这种互市换亲过程中,对没有标志的女人或一时认不清是谁家的女人,很容易被别人抢走。为了防止发生这种“危险”,便产生文面的习惯。尤其是妇女文面,平时深居高山老林,“男女授受不亲”,甚至连一句话都不能轻易交谈,因而也限制了同外村异性的相互了解和爱慕,唯有在本村本族内选择自己的情侣。一个姑娘身上的刺青图案便是她所喜欢的男子的标志。男方看到后,知道姑娘爱上了自己,也用同样的方法在身上刺上同样的图案,表示“心有灵犀一点通”。
猎头祭谷
独龙族的猎头祭谷是别具一格的习俗。当一个村寨死了人以后,这个村寨的居民就要到别的地方去“寄居”。几天以后,全寨的男女老少都携带酒、肉、大米以及铁器(钢刀、长刀、铁矛等)、木器到野外食宿几天,同时进行狩猎和剽牛活动。“猎头祭谷”带有一种图腾崇拜色彩,人们将岩神的头像“讨”下来,于是获得丰收、狩猎也有好收获了。“寄居”在外的人们与死者的关系被村人看成是最亲近的“亲家”。主人就将所获猎物平分给所有前来的人吃掉。所有讨头(头像)和狩猎的人也要赠送猎物的头和肝给主人,作为答谢。因为狩猎的人已讨得头和肝回赠,这猎物的其他部分主人不能要了。人们相信通过这一奇特的习俗活动,死者的灵魂已经安息了。
约克节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不多,最隆重的节日是约克节(成年节)。每年夏历腊月举行约克节时,全村人聚集在龙王庙前举行剽牛祭天活动。约克节没有统一的时间(在腊月里由各家族自己选定),规模不大,形式简单。除了剽牛祭天活动外,还要唱歌跳舞、讲故事等。在约克节期间成年的青年男女互诉衷情唱调子歌、嬉戏玩耍。青年男女所穿的服装从头到脚都绣有彩色的图案花纹。花纹种类很多,如几何图案、云卷图案、鸟儿图案、鱼儿图案、蛇儿图案等等。人们认为通过这一种独特的方式纹身驱鬼,使人们常安康乐、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六畜兴旺。这种风俗习惯至今还影响着独龙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风貌。
剽牛祭天
在举行成年礼时,剽牛祭天是必不可少的仪式。他们认为通过剽牛祭天神的活动,死者的灵魂才得到安息。因此祭天是当地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天所用的牛是祭天神专用的。祭天前先用稻草喂饱后牵到村寨附近处放掉,第二天由祭司和群众去把它牵回来。牵牛回来的时候要举行剽牛仪式。人们聚集在草坪上举行祭奠仪式时一齐用力将牛杀死(一般是由祭司操刀),将牛的头、尾、四肢和皮等放在木板上用木槽压住送到村外摆好。等到祭司念完一套祭天的经文以后才能分食牛肉和内脏等物。
独龙族的风俗有哪些 独龙族的风俗和节日

在独龙族的风俗中,不管是喝酒吃饭还是吃肉,都主张妇人分食。
一般客人到来时也就平均的分给客人一份,而每个家庭都会有无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之后就会增加一个火糖做饭。
由各个火塘轮流来承担,当然也可以凸显一个大家庭的存在。
01 民间相邀
独龙族民间相邀是相对独特的,通常是用一块木片作为邀请对方的请柬,然后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面刻有几道缺口,也就代表几天以后将举行宴请仪式。
被邀请的客人就需要携带各种食物来表示答谢。
02 客人进入到寨子当中,先要跟主人共同喝筒子酒,然后落座聚餐并且观赏歌舞助兴,入夜以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再将酒碗泡在火塘上的竹架上。
03 独龙族十分的好客
由于独龙族非常的好客,一旦碰到了野兽,或者是某家宰杀牛羊时,便形成了一种远亲近邻共同聚餐的宴会。
不过独龙族的年节是卡雀哇,也就是独龙族类似于汉族的春节的盛大节日,当然它属于独龙族的传统节日,也会根据独龙族特有的历算法来决定。
由于具体的日期并不确定,通常是由每个家族自己卜卦,选择合适的日子过卡吹蛙。
独龙族的民族饮食

独龙族的主食多以玉米、小米、稗、荞、青稞、马铃薯、芋头和黄豆为主,辅以少量稻米及野生动植物。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
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
晚餐则以玉米 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块生植物的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
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
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 豆荚 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 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 野蒜 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
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
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
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
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
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 烧酒焖鸡 吉咪等。
人们喜爱饮水酒、喝茶、抽旱烟。
独龙人酿酒的方法奇特。
在地上挖一个土窖,四面用芭蕉叶围住,把煮熟的玉米或米饭拌好酒曲,放进窖里,盖上一层芭蕉叶,用泥土封口,在上面烧火加温,三五天后,将土坑钻一个小洞,如有浓烈的酒气,便酿造成功了,扒开封口泥口,把玉米或米饭掏出,放在盆里揉搓捣烂,滤出的汁液,就是食用酒。
无论饮酒 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也平均分一份。
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的奇异习俗——“纹面”

独龙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人口仅五千余人,绝大多数生活在相当封闭的独龙江峡谷地区。
该地区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1000公里。
独龙江的东边是高黎贡山,西边和南边是与缅甸交界的担当力卡山,北边是西藏。
一年中有半年大雪封山,与外界完全隔绝。
妇女纹面,是独龙族相当奇异的习俗,《新唐书》称“文面濮”,《南诏野史》称“绣面部落”,可见独龙族纹面由来已久。
去年暑假,我历时55天,其中40天徒步,顶风冒雨,攀悬崖绝壁,过溜索藤桥,忍蚂蝗叮咬,避毒蛇挡道,在独龙江峡谷地区寻找和拍摄了仅存的64位纹面女,搜集了一批她们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原始资料。
64位纹面女最大年龄108岁,最小50岁,平均年龄72岁。
纹面是的年龄最大31岁,最小6岁,平均纹面年龄14岁,以12岁左右纹面最多。
至于纹面原因,纹面女们有多种说法,有的为了好看,有的为了死后能与灵魂相认,有的为了不被别人抢去为奴,有的为了分别男女,有的为了死后能带走生前的东西。
纹面是一件极痛苦的事,一般是用一根荆棘刺出图案,用西南桦制成的染料着色。
脸上血管、神经丰富,要红肿、剧痛3-5天,所纹图案终生不退。
独龙族人极友好,常为没东西馈赠客人而不好意思。
有位纹面老人对我说,她的心愿就是等纹面人全部去世,把她们的照片展览在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展览馆里。
我很不好意思没有能力完成她的心愿,但我拍下的资料,能使她们的心愿有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