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目录
。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春节的风俗习惯包括贴窗花、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包括烧纸钱、上坟祭祖、扫墓、植树等。
。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等。
。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之一。中秋节的风俗习惯包括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猜灯谜等。
。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之一。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包括登高、赏菊、喝茱萸酒等。
。
除了以上的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地方特有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过节习俗都有什么?

在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安顺、毕节等地区聚居着的210多万布依族人民,他们在农历腊月三十过年。
布依族村寨每逢这个新春节日或其他喜庆日子都打铜鼓,以示庆祝。
散居在铜仁地区和江口、天柱等地的土家族人民,是以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便是腊月二十八过年,比汉族过年要提前一天。
水族人民,他们在水历每年4月(农历12月) 的第1个丑日过年,水语称苏念喜。
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歌笑语,还给孩子煮红鸡蛋,蒸红糯米饭吃,祝孩子健康成长,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彝族人民,他们在农历十月初一过年。
过年这天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由身穿节日盛装的彝家代表,手捧精制的牛角酒杯,向来贺年的亲朋贵客敬酒,然后举行赛歌、摔跤、跳芦笙舞、斗牛斗鸡等活动,使宾主共享彝族佳节的欢乐。
瑶族人是在农历五月二十九过年。
瑶语称达努节、祖娘节。
过年期间备上酒肉,全家欢聚,亲友寨邻,互相走访。
还要吹芦笙、唱歌跳舞,举行庆祝活动。
仡佬族人是在农历腊月三十过年。
年节要祭祖,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都用糯米做成一个大糯米粑,放在簸箕或木盘中作为供品。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
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
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 水族人民能歌善舞,流传至今的民间舞蹈比较有影响的有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几种。
铜鼓舞历史最久,芦笙舞是向苗族学的,斗角舞影响最大。
------------ 布依族民间舞蹈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
反映生产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响篙舞、生产舞、丰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狮子舞、板凳舞、铙钹舞、转场舞、回旋舞、红灯舞、刺锤舞、傩舞等。
此外,布依族将明代以“军傩”形式传入贵州省的汉族《傩戏》,从舞台搬到村寨广场,改编为专门以武打场面表演历史战争题材的布依族《地戏》。
--------------- 土家族的舞蹈;摆手舞、跳丧舞、花鼓子、八宝铜铃舞、社粑粑舞 --------------- 彝族的民间歌舞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打歌》、《跳弦》、《罗索》、《跳三弦》、《披毡舞》 -------------- 瑶族的舞蹈与狩猎、农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瑶族传统的鼓、歌、舞又常常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
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
------------ 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