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端午节的由来风俗古诗故事,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

参考 其他 时间2024-02-26

端午节的由来风俗古诗故事目录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故事、古诗

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并搜索两首古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忧国忧民,为避免国家沦陷,投江自尽。人们听闻后,纷纷划船捞起屈原的遗体,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防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和“粽子节”。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活动是赛龙舟和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救援屈原遗体的一场盛大战役,人们划龙舟竞赛,以表达对屈原的悼念和对他的敬仰。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自尽时,人们投入江中的粽子,现在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活动,如挂艾草、穿香囊、饮雄黄酒等。挂艾草是为了消瘟驱邪,穿香囊则是为了驱邪避病,饮雄黄酒则是为了预防瘟疫。

端午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古诗词也与端午节有关。例如屈原的《离骚》和《天问》等,还有杜甫的《端居》和李白的《九日登高楼望盛京》等等。

总之,端午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以及故事、古诗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

该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

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习俗:"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等。

"

故事: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河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

古诗:鹤发垂肩尺许长,

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

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

端午节最初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

后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形成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后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形成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并搜索两首古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