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风俗特点,腊八节是怎么来的
腊八节风俗特点目录
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以下特点:。
。
1. 食腊八粥:腊八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食腊八粥,这种粥一般由大米、红豆、花生、栗子、桂圆等多种食材熬制而成,寓意着万物复苏,人们在食用腊八粥的同时,也会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
。
2. 祭祀祖先:在腊八节这一天,很多地方还会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人们会向祖先献上香烛、水果等物品,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
3. 打糍粑:腊八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打糍粑,糍粑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小饼干,人们在制作糍粑的过程中会互相拍打,寓意着互相帮助和团结。
。
4. 清洁房屋:腊八节也是大扫除的好时机,人们会在这一天彻底清洁房屋,扫除旧年的烦恼和不幸,为新年的到来做好准备。
。
5. 捐助慈善:在一些地方,腊八节也被视为慈善节日,人们会通过捐助慈善机构或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来表达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腊八节的风俗是什么

腊八节的风俗如下:
1、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
,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2、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3、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
的一个习俗。
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腊八节是怎么来的

腊八节起源及饮食文化特点 ... 腊八节起源: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美美的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 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习俗 习俗一: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
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习俗二:吃腊八粥 荤腊八粥 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捣碎后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调和 2、冬瓜片35千克 白菜丝25千克 青椒丝15千克 鸡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 3、加入适量清水和调味品:味精、盐、黄酒、花椒等然后文火相煮 4、煮至冒气停火几分钟,然后再文火相煮,反复三次左右即可出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的习俗

在我国古代,“腊”本是一种祭礼,称“大腊”。
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
那么,腊八节的由来是什么呢?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一、腊八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腊”即“腊月”的意思,为什么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呢?史学研究者指出,在我国古代,“腊”本是一种祭礼,称“大腊”。
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
其中的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
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
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
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
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
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二、腊八节是几月几日: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三、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的习俗: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
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
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
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 、司啬神后稷 、农神田官之神 、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 、猫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沟 、昆虫神。
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
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
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
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
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
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
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
腊八粥叫“七宝五味粥”。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
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
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
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
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
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腊八节的习俗: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
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节的习俗: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腊八节的由来跟腊八节的习俗。
更多关于腊八节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土巴兔学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