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四川人过春节的风俗,四川春节有哪些习俗?

参考 网络转载 发布:2024-02-26

四川人过春节的风俗目录

四川人过年有哪些习俗?

四川春节有哪些习俗?

四川人过年有什么习俗?

1. 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贴上春联,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求家庭平安、幸福。

2. 祭祖:春节期间,四川人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烧香祭祖,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

3. 吃饺子:四川人过年必吃饺子,寓意着一家人团圆、和睦。

4. 看春晚:春节期间,四川人会聚在一起观看央视春晚,欢度新年。

5. 放鞭炮:四川人也会在春节期间放鞭炮,以驱赶邪气、迎接吉祥。

6. 送红包:春节期间,四川人会给小孩子和长辈赠送红包,寓意着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健康、平安。

7. 走亲访友:春节期间,四川人会走亲访友,互相祝福、交换年货。"。

四川人过年有哪些习俗?

1、吃坝坝宴

四川民间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民间凡遇喜事或丧事。

办喜事或丧事的人,会摆上几天流水席。

受邀的人会带上伴礼,去吃上一顿。

因为是在场坝里进行,所以俗称吃吃坝坝宴。

2、走人户

四川民间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

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

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

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3、祭杜主

相传,蜀国开国国王杜宇,号望帝,归隐西山后化为杜鹃。

杜鹃为提醒人们不忘农时而号鸣,直至“啼血”。

人们感今他教民务农有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和七月初一祭祀他。

今郫县城南有他和丛帝的陵墓,称望丛祠。

每到祭之日,人们便纷纷赶来开展祭祀活动,同时,赛歌跳舞,演戏娱乐,十分热闹。

在川西平原等地,当杜鹃鸣叫时,人们便认为这是望帝在提醒大家莫误农时。

4、祭蚕虫

相传,蜀中开国国王蚕丛教民养蚕,每年做金蚕数千头,送给百姓,凡得到金蚕的人家,养蚕一定获得丰收。

他死后,人们因感恩而祭祀他。

5、除夕祭树

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饭菜端上桌后,首先敬神供祖,接着将每样饭菜取一点出来,切细和匀后,由家长用盘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树前祭树。

据说,这样来年果树能花繁果丰,带来滚滚财源。

祭树后,全家才围着桌子吃团年饭。

四川春节有哪些习俗?

四川客家春节习俗 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

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

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

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其中,尤以上川龙最有特色。

上川龙是清初江西刘氏移民带到川西的,由刘氏族人年年扎龙,年年舞龙,用于拜年冲喜,祈求风调雨顺。

上川龙巨大雄伟,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动,龙头重达三五十斤,耍龙技巧性强、路数多。

四川人过年有什么习俗?

1、走人户

四川民间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

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

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

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2、元宵对骂

温泉是开县一座盐埠古镇,一条东里河穿镇而过,将镇区一分为二,河东、河西的居民便凡事总爱比个高低、争个强弱。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当地人有一个“翻老底子”(即对骂)的奇特风俗。

每年的元宵夜,东西两岸的人提着灯笼、火炉,来到各自后山山坡,设案秉烛,恭呈香茗烟糖,推举出领骂和助骂的本营主帅,由骂技超群、妙语连珠、声如洪钟之士和多谋善思、善揭人短之人担任,领头痛骂对方。

3、姑爷节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纷纷去给岳父岳母拜年。

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家(某些地区因路途遥远可能会住下并吃晚饭)。

4、缩尔

彝族交际习俗。

为彝语音译,意为解除回避。

如媳妇与需要回避的 长辈没能回避开被视为失礼。

一旦失礼,须于当晚举行此仪式解除回避。

届时,媳妇要带上酒到长辈家中,在至亲好友的见证下,恭敬地给长辈敬一碗酒,电报声明自已绝非有意失礼,以求得谅解和安抚。

同时,当众宣布解除回避,从此双方可不再回避。

5、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时间在春节前后。

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

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

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

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