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清明节的风俗扫墓,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参考 用户推荐 日期:2024-02-26 18时

清明节的风俗扫墓目录

清明节怎么过节的习俗 清明节十大习俗

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祀祖先和缅怀先人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祭奠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其中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扫墓。

扫墓是指人们到祖先墓地或逝去亲人的墓地祭拜和整理墓地的行为。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提前准备好花圈、烛台、香烛、纸钱等祭品,然后前往墓地。

在墓地上,人们会点燃香烛、放置祭品,然后磕头祭拜,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缅怀之情。同时,也会清理墓地,修整墓碑,打扫周围环境,以表达对逝者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扫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传承家族血脉的重要方式,也是凝聚中华民族感情的重要方式。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让自己更加接近家族和亲人,也可以让后代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清明节怎么过节的习俗 清明节十大习俗

  导语:想必大家都清楚,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重大的古老节日,流传着很多传统文化和习俗,如祭祖扫墓、吃青团、踏青等等。

那么,大家清楚清明节怎么过节的习俗?清明节人们是怎么样过节的?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怎么过节的习俗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感觉。

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

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三、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

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

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四、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

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

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

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

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

《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

  六、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

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七、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八、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九、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

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十、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

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

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

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1、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当天上午出发扫墓。

各地具体时间不一。

(比如天津是在清明前后各10天祭祖,最好的日子是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系天津地区传承下来的重要风俗)

2、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扫墓扫墓,即祭扫坟墓,对死者表示悼念。

其习俗由来已久,《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中文名 扫墓 展开 注音 ㄙㄠˇ ㄇㄨ 展开 别名 上坟 展开 拼音 sǎo mù 展开 词性 动词 展开 参考资料: 清明扫墓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期间 民间习俗:

1.扫 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2.踏 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 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戴柳 栽柳

在过去,清明还有一个讲究,一般是妇女或者儿童把柳条编成环状戴在头上,好表示对逝者的敬意,也是借着“柳”字对心灵的一种慰藉。

除了这些,在京郊有些地方还讲究清明前后种杨柳。

这也应了那句谚语:“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5.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树桠枝为架,拴上彩带,后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6.蹴 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

. 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 三国 曹植 《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