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特色,少数民族的习俗

时间: 2024-02-26 16:39 参考 会员推荐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特色目录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习俗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藏族: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了独特的佛教文化。藏族人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会穿上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举行传统的舞蹈和唱歌表演。同时,他们还有自己的传统手工艺,如藏毯、唐卡等。

壮族:壮族是中国第一大少数民族,其文化特色丰富多彩。壮族人民喜好歌舞,壮族歌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壮族人还有自己的传统手工艺,如银饰、壮锦等。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维吾尔族人民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举行传统的婚礼和节日庆典。维吾尔族人还有自己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如“木卡姆”舞等。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哈萨克族人喜欢穿着华丽的传统服饰,举行传统的马术比赛和音乐表演。同时,哈萨克族人还有自己的传统手工艺,如马奶酒等。

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特色独具魅力,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

一、傣族

关门节,是一个神圣而又隆重的节日。

之所以叫关门节,顾名思义就是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外出的,因为这段时间是为佛教安居斋戒的日子,因此僧侣和信徒都要待在佛寺里净居休学。

对歌节,每年五月端阳这天,红河两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汇集于马街乡乌湾村的那丙大龙潭过“对歌节”。

对歌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装而来,开展男女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对歌比赛,从太阳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

泼水节,是傣族新年的代名词。

这段时间,傣族人民都要举行最隆重的“赶摆”庆祝活动,各村各户穿新衣、杀猪宰牛、做米线等;而且每个村寨都要举行“沐佛”活动,这一活动结束后人们要用纯净水互相泼洒,表达祝福。

二、布朗族

布朗族大部分节日与傣族相似,“过新年”,“进洼”、“出洼”等,另外布朗族还有“赕帕”,这一天傣历一月十五,“赕坦”是傣历八月十五日。

布朗族最特色的节日是年节、祭寨神、洗牛脚、关门节。

年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在年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

他们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关到家族长家中。

其中一份装入家族长卧榻上方挂的家族神位内,作为祭祀家神之用,另一份献给家族。

布朗族的婚俗,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

布朗族人特别喜欢吃酸性食品,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布朗族人还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

三、彝族

火把节是彝族的隆重节日,除富宁县木央一带白倮人外,境内各地彝族均隆重庆祝,以至传至汉族。

据彝族太阳历说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阳在运行轨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时太阳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这天当作喜庆的日子。

四、侗族

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

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

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

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播种节,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五、壮族

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

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

六、土家族

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

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七、黎族

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

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八、苗族

苗族自由对歌,恋爱。

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

九、藏族

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

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

少数民族的习俗

一、藏族习俗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

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二、彝族习俗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

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

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

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

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

他们将一碗水和前一天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

三、壮族习俗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

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

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

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

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四、布依族习俗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

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五、满族习俗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1、土家族摆手舞

少数民族风俗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现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

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

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

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摆手舞反映了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等。

2、篝火节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

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3、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

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那达慕大会有着悠久的历史。

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

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4、苗年

苗年,苗历的年之首,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苗年各地区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

一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

有的在农历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猪日),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个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举行。

融水县苗族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这一苗年过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

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2008年6月7日,苗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泼水节

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

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