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中国风俗端午节吃什么,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吃什么?

来源 未知 时间2024-02-26

中国风俗端午节吃什么目录

端午节吃的13种传统食物有哪些?

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吃什么?

过端午节吃什么 端午节吃什么传统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在端午节期间,人们通常会吃粽子和菖蒲酒。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豆沙、肉等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菖蒲酒则是一种用菖蒲和糯米酿制而成的酒,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作用,在端午节期间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疫。除了粽子和菖蒲酒,不同地区还有各种不同的端午节食品,如龙舟饭、蛋黄酥等。"

端午节吃的13种传统食物有哪些?

1、粽子

一天只吃半个或一个,每天吃粽子别超过50克,也就是半个或1个。

尤其胃肠道疾病和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贪多贪凉,最好分小块多次食用。

有些商家卖的迷你粽就是不错的选择。

2、黄鳝

过不仅仅是吃粽子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

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

3、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先把米放到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来放到锅里蒸熟,将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里,用木极反复捶打。

一般多是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槽边,互相交替捶打,或一人捶打,一人在下面翻动糕团使之捶打均匀。

随后,一份香甜细腻、筋道适口的打糕制作完成。

4、鸭蛋

端午节除了纪念还有就是要避,因为传说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会为害人间,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妖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了,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与五红类似,江南民间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食俗。

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

不管是五红还是五黄,都包括鸭蛋在内,所以端午节吃鸭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5、艾馍馍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

艾中含有多种,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6、茶蛋

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7、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

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8、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9、黄酒

民间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

雄黄酒含剧毒物质砷,基本不喝雄黄酒了。

因雄黄具有抗菌、解毒、燥湿功效,故到了端午节这天,还会有人家会以雄黄为主,加入白芷、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黄熏条的,希望用来避邪和预防虫蛇伤害。

10、吃面扇子

甘肃省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11、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

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12、叶子饽

叶子饽,是玉林人的节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阳这两节属必不可少的美食.关于叶子饽的传说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历史颇久远.到了后来叶子饽渐渐演变成玉林当地一种大众化的地方传统特色小吃。

13、——吃桃、茄子及菜豆

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

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也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

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

吃子固然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

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吃什么?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

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

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

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过端午节吃什么 端午节吃什么传统风俗

1、粽子,端午食粽的习俗由来已久,且盛行不衰。

时至今日,端午节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种类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口味有咸甜之分。

南方粽子以苏州、宁波、嘉兴等地最负盛名,馅料多以豆沙、火腿、咸肉、枣泥为主;北方粽子以小枣粽为代表,常见馅料有小枣、果脯等。

2、黄鳝,端午前后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营养的时候,不仅味道好,滋补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3、茶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有煮茶蛋和盐水蛋吃的习俗。

当地人还将鸡蛋、鸭蛋、鹅蛋染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给小孩挂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无事、逢凶化吉。

4、大蒜蛋,河南、浙江等地农村在端午这天要吃大蒜蛋。

是将大蒜和鸡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时还会放几片艾叶。

早餐吃大蒜、鸡蛋和烙油馍,据说可以避“五毒”。

5、油糕,端午节吃油糕是陕西蓝田县的传统习俗。

油糕是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猪油制成的馅,然后下油锅炸。

炸好的油糕金灿灿的,外酥里甜,一口咬下去,让人垂涎三尺。

6、打糕,吉林省延边人过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

打糕是将艾蒿和糯米饭放在石臼或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煎堆,又叫麻团、麻球等,是用面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调成糊状,下油锅炸制而成,很有嚼劲,特别香甜。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煎堆。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端午前后是雨季,民间说天公破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停了,人们都说天补好了,这一食俗也就流传至今。

8、艾馍馍,端午食艾可以杀菌驱虫,对多种细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所以不少地方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后与艾蒿一起蒸馍馍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端午吃面扇子流行于甘肃、宁夏一带。

当地人把发面做成扇子形状,有多层,每层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形状的花纹,再染上颜色,极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