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祭灶风俗,祭灶的各地风俗
躲祭灶风俗目录
躲祭灶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常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进行。在农村地区,这一天被称为“祭灶节”。
。
祭灶节是为了祭祀灶神,祈求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设立灶台,供奉上饭、酒、水果等,向灶神祈求保佑。同时,还要在家门口挂上红纸门神,以驱赶邪魔,保佑家庭平安。
。
在祭灶的时候,家人必须全程参加,不能离开。因为传说中,灶神会在这一天来到人间,巡视各家,查看家庭是否诚心祭拜,如果发现有人离开,就会认为这家人不重视祭拜,会给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
。
因此,有些人会选择躲祭灶,即在祭灶的时候,离开家中,不参加祭拜活动,以避免灶神的惩罚。但是这种做法是不被推崇的,因为祭灶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这种文化。"。
祭灶节的来历和风俗

对灶神的祭祀由来已久。
灶神属于“五祀”之一,《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祭五祀”,即门、户、井、灶、中雷,其中便包括祭灶,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就已在祭祀灶神了。
《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
”这里将炎帝和祝融视为灶神。
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祝融都是火神,火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也因为有了火,才能进一步处理食物,这对先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烹饪步骤,因而那时的人们才会将火神视为灶神。
另有将黄帝奉为灶神的,因为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由他而始有了熟食,所以被视为灶神。
祭灶的各地风俗

河南风俗
河南汉族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
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
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河南汉族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
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
河南汉族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
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
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河南人祭灶历来由男人主祭,汉族民间传说,月亮属阴,灶君属阳,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
但安阳等地,也有家庭主妇主祭者。
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作成“祭灶汤”,端至老灶爷牌位前,然后再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制成的芝麻酥,称“祭灶糖”,因“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故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
有的还烙制十八个火烧,并用公鸡一只,夹其两翼,放在灶神前,同时将一些草、豆放在一边以“秣神马”。
祭灶时,主祭者先将酒洒在鸡冠上,然后,燃香、烛于神案前,并燃放鞭炮,祭者口念祷词,其内容多种多样,均为求助祈福之语。
祷告毕,将灶神像从墙上揭下,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置于纸马上焚烧,同时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祭祀便告结束。
祭灶后,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饼和共进晚餐。
在上蔡等地,所进晚餐多用面条等素食,不食荤腥,讲究吃得越多越好,俗称“填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祭灶节后也是贫苦人家难过的日子,称作“年关”,这时地主多派人到穷人家讨债要帐。
一些难以还债者只好躲出去,谓之“躲年关”,到年三十贴了对子后再回家,因俗有“年三十儿贴花门”之后外人便不可进家的规矩,故称“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
”
北京风俗
昔日北京,每逢到阴历腊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盐店、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都以代卖“灶王爷”。
这种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来自华北的“版画之乡”天津杨柳青。
那和蔼、肃穆、善静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盛装端坐,给人们以庄重的感觉。
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陈旧不堪的旧灶王像。
这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除夕马上就要来到了。
给灶王爷、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用麦芽糖制做的像鸡蛋大小的瓜状糖块)就可以了。
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
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俗云“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这天人们称它为“祭灶日”。
在北京,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长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门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咀唇上。
即使灶王爷不馋,人们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边,看业灶王爷贤伉俪都是喜欢吃甜食的。
至更尽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祝以抑恶扬善之词,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秦人间一年之善恶,而妇女不能参拜,只于内室扫除炉灶,燃灯默拜。
福州风俗
在福州,不同身份的人祭灶的时间不一样。
福州有句俗话“官三、民四、曲蹄五”,指当官者廿三祭灶,老百姓廿四祭灶,曲蹄囝(疍民,连家船民)廿五祭灶。
以前,灶公坑就设在厨房内面向灶的方向。
祭灶这天,灶公坑也要打扮一番。
香炉放在中间,两旁点上一对红蜡烛。
烛台的旁边,一边摆上一个花瓶,一边摆上福橘。
摆花瓶,祈求平平安安,而摆福橘,则祈求吉祥如意。
在灶公坑的下方,桌上摆着供品。
灶糖、灶饼是用麦芽糖做成的,本意是请灶公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大家要把旧的灶公画像揭下来烧了,而不是撕了,意思是恭送他上天。
福州人祭灶日为何要吃甘蔗,还有个传说。
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
所以福州小年祭灶时,要保留蔗头。
在福州地区,祭灶还需要用到年糖年饼,又叫灶糖灶饼。
相传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间视察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末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这时候家家户户都祭灶为灶神饯行。
祭灶分两天举行:廿三夜“祭荤灶”,供品用鱼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隐恶扬善;廿四夜“祭素灶”,这时候年饼就派上了用场,祭素灶只供水果和灶糖灶饼,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坏,乱说一通。
祭灶特别注重用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口涂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说,不乱说,所以传统的年饼一般都以糖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