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福州正月十五送灯风俗,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发布2024-02-26 15时 来源 网络转载

福州正月十五送灯风俗目录

福建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福州女方送灯,男方要回什么

福州正月十五送灯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是福州地区过年期间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这个节日也被称为元宵节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福州正月十五送灯的传统起源于古代的汉族文化,据传说是为了祭祀天地神明和祖先,祈求平安和丰收。在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各种形状的彩灯,如花灯、龙灯、狮灯等,挂在家门口或公共场所,以此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欢庆。

此外,福州正月十五送灯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火、吃元宵等。在福州地区,还有一种特别的习俗,就是在送灯时,要在灯笼上挂上写有自己名字的纸条,以此来祈求平安和幸福。

总之,福州正月十五送灯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祈福的传统节日,也是福州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福建元宵节的风俗有:

1、福州

从春节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间有送灯和甘蔗的习俗。

对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

甘蔗意味幸福生活节节高。

不仅如此,每逢元宵节,福州城中各个地方都举办灯谜会。

众多喜气洋洋、饶有趣味的灯谜不仅受到大家欢迎,也是千百年来福州盛行的亲子活动。

现在的、台江文化宫、等处都是举办灯谜会的传统之地。

2、平潭

“踩街”是平潭民众元宵夜必不可少的活动,一年一度的千人踩街巡游闹元宵的场面颇为壮观。

飞龙腾云、腰鼓骤响,灯牌蛇绵延数百米之长,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提着灯笼举着藤牌随着“踩街”队伍为家人祈福。

3、泉州

晋江独特的高甲戏、、火鼎公婆、拍胸舞等“闹春”民俗,轮番上演,热闹来送福。

晋江东石梅峰村每年元宵连续三晚举行“游灯”活动,“舞香龙”、“烧火把”、“酒盏灯”、“烧火鼎”等诸多玩火游戏。

4、莆田

莆田“吃花”,是一种古老的仪式。

夜幕之下,乩童赤膊将身体伸进燃放的烟花中。

火星飞溅,极富有观赏性。

吃花活动每年在芳山上演。

5、龙岩

龙岩客家人,由搬迁至此。

因此,当地的游大龙、“走古事”、踩高跷、划旱船、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都有着中原文化的影子。

童坊镇闹春田,已有数百年历史,将关公塑像抬到水田里,四人一组,奔跑打转,相互比拼,跑得快者为胜,考验的可为团队的协作。

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福州的春节习俗富有浓厚的闽东风情,跟北方人的春节习俗相比更具有自己的特色。

筅堂(扫房)。

福州地区在春节前的“腊月十五”后,就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称之为“筅堂”的习俗。

尾牙。

“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节日。

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

单位发"年货"此俗至今仍延续,特别是台湾地区。

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

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

“祭灶”要供灶糖、灶饼,按传统,灶糖灶饼是外公外婆送的。

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包,还要加“花面壳”。

分年。

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置办年货,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送年。

亲友间互赠年礼,曰“送年”,节日气氛日浓。

女儿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

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双“草鱼”或“鲢鱼”,一只“骹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鱼”“草鱼”或“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

父母收年礼后,回送给外甥灶糖灶饼,花面壳纸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间亲情。

现在多以现金以示孝敬。

做岁(除夕)。

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福州俗称“三十暝晡”(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春节正式开始。

是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

既年夜饭,围炉团坐,通宵不寐,谓之“守岁”。

再拂厅与堂,燃红鞭炮,煮隔年饭。

“隔年饭”以木制蒸饭甑装盛,围插朱筷十双,贴红纸,扎红绳,撒“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于厅堂案桌。

家中门户、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皆覆“金银纸箔”,象征金银财宝多到溢出,象征明年发大财。

三十暝晡一般要洗澡,因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旧时,三十暝晡是债主讨债的日子,故称年关。

旧时欠债不能过年。

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

初一。

早上要放鞭炮,然后祈年、饮屠苏(一种药酒)、序拜(即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有的人家还要却荤食(吃素)。

早餐大多吃太平面(线面加俩蛋),以象征一年太平。

这天不煮新饭,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饭”。

人们见面要互道"恭喜发财,合家平安"等语。

这天忌扫地倒垃圾、扫地、洗澡、用刀具、讲晦气话,一般也不吃稀饭,不出远门,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

清人吴继筠《福州岁时竹枝词》:“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 初二。

福州俗称“女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

初三。

亲族邻里间互相拜年。

初四。

开假日,迎接灶君回銮视事,也称“接神日”,店铺都在这天放鞭炮,开门迎业。

初五。

入学日,旧时入学弟子在这一天拜见老师,称“上斋门”。

初七。

人日,福州俗称“人补命”,民间要取七种菜做羹,叫“七宝羹”,晚上要共食年糕,煮太平面,以表延年益寿。

送灯。

初七送灯日以后,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亲家舅扛着甘蔗,蔗上挂着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

福州地区一般从正月初十至元宵节都进行与花灯有关的活动。

做父母的把花灯送给出嫁的女儿。

花灯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称"亲家舅送灯"。

春节亲家舅(小舅子)送灯,在福州城乡十分流行。

送灯即送"丁"方言,外婆给外甥送灯,就是祝福女儿生子添丁.人丁兴旺。

娘家给婆家送灯,大多由亲家舅(小舅子)送。

福州女方送灯,男方要回什么

  福州传统习俗是,亲家舅代表女方娘家人送灯,男方请亲家舅吃太平面,给压岁钱,或给娘家人回红包。

  福州习俗:正月十五前,娘家必送花灯到女儿夫家。

因为福州话里灯与“丁”谐音,意思是希望女儿早生贵子,所以就有了“亲家舅送灯”的习俗。

“送灯”有讲究,姑娘出嫁头一年,送的是“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

如果第二年还没有生养,就加一盏桔灯,这是因为在福州话桔与“急”谐音。

如果已有子女,一个孩子就加送一盏,灯的盏数要超过子女数量,如关刀灯、走马灯、绵羊灯等。

送灯时,将灯挂在两根甘蔗两头,由亲家舅扛着到亲家母家里去,灯送到时,亲家母或姐夫要煮太平面给亲家舅吃,还要给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