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中秋节的传统风俗简介,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

参考 开源网站 发布2024-02-05

中秋节的传统风俗简介目录

中秋节的传统风俗是什么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传统风俗是什么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中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姑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很多民族和汉字文化圈国家举行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传统风俗>>

>1、吃月饼>

据《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觉得味道很美,就用红绫包起来,赐给进士们。

这可能是关于月饼最古老的记录了。

到了宋代,月饼开始被称为“莲叶”、“金花”、“芙蓉”等,制作方法也越来越考究。

诗人苏东坡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酥是油酥,饴是砂糖,其味甜脆香可想而知。

2、赏月>

赏月从祭月开始,严肃的祭典变成了轻松的娱乐。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

到了唐代,盛行中秋赏月、游月,许多诗人的名篇都咏月。

到了宋代,形成了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民俗活动,正式定名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多感物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在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难掩宋人的感伤。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节还有另一种形态:“中秋前,诸店卖新酒,贵家饰台榭,民居争酒楼游月,读歌远闻千里,戏连坐晓”之世。俗气的快乐节日。

宋代的中秋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游月游人,达旦不绝。

3、祭月。

古代有“中秋月”的风俗。

所谓夕月,就是拜月神。

摆上香喷喷的桌子,供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供品。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把西瓜切成莲花的形状。

在月下月亮的方向放上月像,点上红色的蜡烛,全家人轮流参拜月亮,主妇亲手打碎团圆月饼。

切的人要事先计算一下家里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一起数,切多切少都不行。大小一样。

4、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顶或露台之上,或用小灯堆成字形或各种形状,挂于房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人家用灯数丈,全家人聚在灯下饮酒,普通百姓则插一根旗杆、两盏灯笼,以此为乐。

街上的灯火和琉璃世界一样。

自古以来规模仅次于元宵节。

5、看海潮>

“定知玉兔够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键,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一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了中秋赏月之外,赏潮可以说是另一个中秋盛事。

中秋节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相当详细的记载。

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的记载。

这两本书所记载的观潮情形,说明宋代中秋观潮达到了顶峰。

6、我在和兔子玩。

兔儿爷是在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的一种黏土玩具。

它是人的形状,有嘴和耳朵。

头上长着两只长耳朵,嘴巴是三瓣兔嘴,其他和人类没什么两样。

现在在一般的市场上已经看不到它的身影,作为民俗遗物在民俗博物馆等地展示,或者在工艺品店出售。

年轻人不太了解,但老年人会谈论。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的聚会,互相问候,这个时候也让我们倍感温暖。欢聚在一起,品味满月带来的浪漫月之美,分享中秋的幸福。满月代表幸福,充满了家庭的温情、团圆和友情。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

中秋节源于天象崇拜,源于上古的中秋祭月。

“祭月节”最初定为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秋分之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历法融合,开始使用阴历(夏历),所以从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秋分之日”改为夏历(旧历)的8月15日。被变更了。

秋季庙会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中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姑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于天象崇拜,源于上古的中秋祭月。

最初是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秋分”,后来改为夏历(旧历)8月15日,有的地方也改为夏历8月16日。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花灯、赏桂花、喝桂花酒等民俗活动,从古至今一直延续至今。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元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寓意着月圆人团圆,思念故乡,思念家人,祈求丰收幸福,是丰富多彩的珍贵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特别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风俗

1、祭祀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很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古代有“中秋月”的风俗。

所谓夕月,就是祭祀月神。

自古以来,在广东的一些地区,人们就有中秋之夜拜月神(月小姐,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上香,供奉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供品。

在月下,在月亮的方位摆放“月神”的牌位,点上红蜡烛,全家人轮流参拜月亮,祈祷幸福。

把月亮献给月亮,把思念寄托在月亮上,表达人们的愿望。

祭月作为中秋节的重要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作为赏月和颂月的仪式,成为现代人的主要形式。

2、赏月。

赏月的风俗是从祭月开始的,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乐趣。

这个夜晚月亮离地球最近,据说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古往今来都有饮食赏月的习惯;回娘家的媳妇,为了表示圆满、吉庆,一定要回夫家。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记载出现于魏晋时代,但没有固定下来。

到了唐代,盛行中秋赏月、游月,许多诗人的名篇都咏月。

3、吃月饼。

月饼,又称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向月神供奉的祭品。

月饼最初是供奉给月神的,后来逐渐把中秋赏月、吃月饼作为家庭团聚的一大象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是人们祭祀月亮、馈赠亲友的节日食品。

发展到现在,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国各地过中秋时不可缺少的习俗。中秋节那天大家为了表示团圆而吃月饼。

4、赏桂花,喝桂花酒

人们常在中秋节吃月饼赏桂花,吃桂花做的各种食品,糕点、糖果最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月桂,嗅着桂花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乐一家亲,已成为节日一种美好的享受。

现代则多以葡萄酒代替。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作为中国的民俗活动之一,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还有很多传统习俗。

一、赏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誉,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名贵花木。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天降灵实”,作为崇高、美丽、吉祥的象征。

所以人们称赞好孩子和孙子是“桂子兰孙”;“进士及第”或考中状元,称为“蟾宫折桂”;月宫称为“桂宫”,月亮被比喻为“桂魄”。

而且,我国劳动人民还以桂花和月亮为题材,创造了许多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的神话故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中秋赏桂花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因为桂花寄托了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二、吃糍粑

吃糍粑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

糍粑是一种神圣的食品。

8月中秋节捣糍粑、吃糍粑赏月活动,展现了家庭团结的幸福。

糍粑暗示黏结成团的家庭和解团结;糍粑的香甜,昭示着糍粑的幸福生活。

三、拜月

中秋团聚月,寓意着团聚、健康、幸福。

拜月是一种很古老的习俗,源于中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崇拜活动,拜月是中秋节的重要祭礼之一,从古代逐渐演化为民间的看月、唱月活动,现代人成为渴望团聚,对生活美好愿望的形式。

四、玩火龙

玩火龙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千百年来,龙在炎黄子孙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宁都洛口乡南岭村每年中秋之夜都有“玩火龙”的习俗。

长约三丈的巨大长毛竹,从竹尾往下扎竹层,竹层扎火把,火把事先用植物油浸过,象火龙,所以也叫“竹竿火龙”。

当地人把传统的中秋节称为“火龙节”。

形式独特,非常热闹,亲朋好友也会邀请。

五、吃月饼

月饼又称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献给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是供奉给月神的,后来逐渐把中秋赏月、吃月饼作为家庭团聚的一大象征。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朝。朱元璋率领汉民族反抗元朝的暴政,朱元璋承诺在8月15日起义,并在月饼里夹了一张纸条,这就是月饼的起源。

后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如今已成为祭月、馈赠亲友的节日食品。

如今,吃月饼已成为中国各地过中秋时不可缺少的习俗。中秋节那天,人们为了表示团圆都要吃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