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风俗是什么意思,农历"小年":是什么意思?
小年的风俗是什么意思目录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等。小年的风俗主要有扫尘和祭灶。扫尘是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祭灶则是祭送灶神升天,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有很大的差异,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个别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
因此,小年的风俗扫尘和祭灶是对于辞旧迎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反映,各地的小年日期和称呼则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小年是什么意思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农历"小年":是什么意思?

隆冬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可是这里“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的。
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那时候把“冬至”农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
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
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的。
过去农村都用砖砌大灶的,房顶上有烟囱。
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爷了。
只要家里开伙仓的,大灶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在锅灶墙上有灶神的像,两旁都有对联的,上头还有横批一条,一般都把灶王爷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
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为天,要吃吧,就有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灶神显然位置显赫。
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
供品中的甜食赢得了小孩子的欢喜,准备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们嘴巴里。
普遍点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经过糖啧腌的冬瓜条子,装上盆子即可以祭奠了;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枣子、柿饼少不了;还用黍米粉糕枣糕等,都带黏性的。
为什么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这是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
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
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祭奠灶神分两步,烧香叩头当然不言而喻,还要加上烧掉旧的灶神像,顺便加点谷草杂粮,说是喂灶王爷的马;灶神像换贴了又谓之“上天”和“下界”;当场换贴,或者在除夕夜里把新的灶神像再重新贴上去都可以。
祭奠的第二步就是举行一个简单的欢送仪式,家里所有人跪在灶台前,一边供上饺子、面条等饭食,一边供秫秸灶马和“灶鸡”之类,好让灶王爷骑着马上天时,一帆风顺。
“跪、磕、烧”的最后一道叫做“念”,一般有年岁大一点的人念念有词的,内容无非是:灶王,上天堂,说好话,不说坏话,带回来五谷杂粮等等。
有的迫切需求生儿育女的人却在念:二十三,灶王来把西天上,盼着马尾巴上带回来个胖小子。
如此这般的送走了灶王爷之后,“卜灶”也是习以为常的一种惯例。
所谓“卜灶”的习俗,那便是悄悄的走出去,听人们说话,以卜事物的吉凶。
“辞灶”的活动过去了,各路神仙都上天了,人间也就百无禁忌了。
老百姓人家,有贫困的,平时不能成礼数的,多半在这时里嫁娶,这也叫做“乱岁”。
过去人称大寒后的十天中为阳宅“乱岁”,婚嫁娶亲无禁止。
传统习惯遗留至今,现在的农村中,有许多人还都是在年底的这段日子结婚的。
时代和以往两样了,现在即使在往常的日子里,对嫁娶的喜事也没有什么禁忌,足以让人们在办喜事日子的挑选上随心所欲。
那么,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表明中国人一年中最愉快的节日系列即将来临。
就此预示上,过好腊月二十三仍然还是有点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