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客家人点灯风俗是怎样,兴宁赏灯是什么?

时间:2024-01-16 17时 参考 未知

客家人点灯风俗是怎样目录

赏丁是什么意思

兴宁赏灯是什么?

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赏丁?

客家人点灯风俗

一、点灯目的

客家人点灯风俗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客家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的团结。点灯的目的是为了纪念祖先,弘扬家族传统,同时也是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健康、幸福。客家人相信,通过点灯这一仪式,可以与祖先进行交流,将家族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点灯时间

客家人点灯的时间一般是在春节期间。具体时间从农历腊月廿三起到正月初一为止,这段时间是客家人过年的时候,也是家族团聚的时候。此外,在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客家人也会点灯纪念祖先。

三、点灯形式

客家人的点灯风俗形式多样,主要有点长明灯、点香灯和放天灯等。

1. 点长明灯。长明灯是用油灯或蜡烛点燃的,一般放在祖先牌位前或神台上,彻夜不熄。在客家人看来,长明灯可以照亮祖先回家的路,同时也象征着家族的繁荣昌盛。

2. 点香灯。香灯是用香代替蜡烛或油灯,通常在祠堂、祖屋或寺庙中点燃。客家人认为,香灯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是祈求祖先保佑的一种方式。

3. 放天灯。放天灯是客家人在元宵节期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天灯是一种装有蜡烛或油灯的纸灯笼,点燃后放到天空中。客家人认为,放天灯可以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健康、幸福。

四、点灯意义

客家人点灯的意义在于传承家族传统,弘扬孝道精神,同时也是一种祈福的方式。通过点灯这一仪式,客家人可以向祖先表达敬仰之情,同时也可以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的平安、健康、幸福。这种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客家人对家族的重视和关爱,也体现了他们对祖先的感恩之心。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习俗仍然被广大客家人所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赏丁是什么意思

赏丁是上灯的意思,一种祭祖活动。

赏丁又叫“上灯”,是一种不为人知的客家民俗。

客家文化上灯风俗习惯广为流传的群族、地区很广,它以“添子”为管理中心,以“灯”的方式而进行的拜祖、慰祖主题活动。

“上灯”的日期最开始为正月初九,最晚为正月十九,但多见正月十五前后左右一两天。

“上灯”意指向祖先报告,某个添了新丁。

因客家方言“上”同“丧”,因此广东客家人为忌讳,“上灯”又被称为“升灯”,是客家文化民间风俗。

赏丁的习俗禁忌

“上灯”务必在本姓本族老宅祖公厅举办。

老宅,又被称为“祖祠”,是上灯主题活动的场地。

老宅即宗祠,现如今的客家文化各族人民的老宅全是依照古时候祖先定居的初始的方向整修过的。

老宅的设计方案非常简单,呈正方形,大部分是有一扇大门口,从大门口进是一个15平米上下的客厅,别名“下堂”,从下堂进来是一个露台,露台的两侧是走廊,通向下一个客厅,这一客厅称之为“上堂”。

上堂正脸的墙面的正中间设立了一个壁柜,祖先的灵位就摆在这儿。

壁柜下边还有一个口子,敬奉的是土地公。

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显示信息上堂的必要性。

兴宁赏灯是什么?

赏灯是兴宁客家人特有的节日,其重要性不亚于春节,很多兴宁人都是选择赏灯回家的,赏灯的时间每个地方都不一样的,可能这个村是今天,隔壁村就后天或者更远,最早是初九,最晚是十六,所以元宵在兴宁基本上是不过的。

生了孩子就要在赏灯的时候回家,加添丁。

这个一天大家都会大排场,放很多很多的鞭炮等,按照各个地方的不错来分的,都基本上都是到老家去敬拜的。

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赏丁?

客家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在客家之中,有种鲜为人知人的习俗:赏丁,那么什么是赏丁呢?本期民俗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下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赏丁,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赏丁又叫“上灯”,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

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简介“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升灯”,是客家民间风俗。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

“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上灯”时要办“三牲”②、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

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素以兴宁为最盛,其礼节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

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庆贺”之气氛。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

“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

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必须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

老屋,又称“祖祠”,是上灯活动的场所。

老屋即祠堂,现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按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缮过的。

老屋的设计很简单,呈长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门,从大门进是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厅堂,俗称“下堂”,从下堂进去是一个天井,天井的两边是过道,通往下一个厅堂,这个厅堂称作“上堂”。

上堂正面的墙壁的中间开设了一个壁橱,祖宗的牌位就摆放在这里。

壁橱下面还有一个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

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显示上堂的重要性。

习俗原由客家,顾名思义,即是旅居他乡的意思。

客家人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是具有显着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移民群体。

据记载,客家人自秦朝以来,有六次南迁的过程: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

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粤北一带的客家人都分别从这六次南迁而来。

如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

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

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着族人杂居的中原人。

自赵佗建制以来,龙川分别容纳了六次南迁的客家人。

“上灯”是为了满足客家族团的特定需要产生的。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