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民的风俗,苗族有什么风俗呀
苗族人民的风俗目录
。
404 Not Found
。
。
。
。
。
。
。
。
苗族的风俗是什么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生活习俗
吃:1.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
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吃青菜。
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
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节日、宗教信仰
节日,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苗族还有以下节日。
1.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
2.四月初八吃乌饭,纪念杨再思,也有传说是纪念要一妹乌饭用树叶煮成,要提前将姑娘接回娘家一起吃乌饭;近处的可以不回娘家,但要给她们送去。
此俗仅限于杨姓。
3.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到田坎上挂纸、烧香。
一般都将家谱晒一次。
4.十月初二过"小年",要杀老鼠吃。
信仰:1.敬奉杨公再思。
过去,乡境内有飞山庙16座。
每年秋天举行盛大的庆庙活动。
唱几天几晚人戏,其中"扛华山"和"打求财"等是每次必唱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教育家庭和睦。
在庆庙期间,要摆猪首、装香、烧纸。
2.过去祭祖要杀牛,以自然寨子为整体,举行杀牛仪式,牛内脏用来祭祖先然后每人带一份肉回家。
3.敬奉幡蝴,传说幡蝴是苗族的祖先。
婚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
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
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
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
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
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
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
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
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
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
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苗族有什么风俗呀
苗族习俗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诚朴憨厚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古朴的礼仪和传统道德风尚。
尊敬长辈和老人是苗族社会一大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晚辈忌叫长辈的名字,按照辈分称呼问候。
长辈或平辈进屋,年轻人站立迎候,让坐并倒茶敬烟。
长辈在座,晚辈不得高谈阔论,指手划脚。
路遇长者,年轻人主动让路,如长辈肩有重担,便主动帮忙,不得超越前行。
宴会及公共场所,长者先入正席落座。
逢年过节,宴席中的鸡肝、鸡锥必敬席上长者。
济困扶危、互帮互助是苗族又一社会习尚。
农忙季节或建造屋基,谁家有困难,亲朋好友熟人便主动帮忙。
某寨遇上火灾或水灾等重大灾难,邻近村寨自动捐资献物,助其重建家园。
某户家有丧事,全寨不分远近亲疏,全力相助,不计酬劳。
苗族重感情,热情好客。
平时乐于接纳过路客人,并以油茶、酒食相待。
重大年节,每有外户芦笙队进寨,则全村出动迎接,盛情接待。
客人离村,家家户户包午饭,礼送客人出村。
苗族讲礼节、重信誉,主人不能随意从客人面前来回走动,客人亦同样不能失礼。
路遇行人,无论相识与否主动问候。
与人分手,热情道别。
平时上山,遇见柴草、木头、地蜂窝打有草标记号,视为有主,不得乱动。
苗族在新婚喜庆场合有敬酒赠礼之俗,当天酒席结束,主家另设一席,桌上摆着12只碗,桌边停放一箩筐酸鱼、鸡鸭肉,主人端坐桌边,旁边是族兄弟,周围是赴贺亲友,主人先从舅爷、女婿和姑爷开始,然后到其他亲友逐一敬酒。
旧时用硬币,客人将礼金投入酒碗,双手捧给主人,主人略饮一点后便交给旁边的族兄弟,然后回敬客人一碗洒,顺手将酸鱼、肉递过去。
一般送礼一条酸鱼,厚礼敬几条或一篮酸鱼。
现时用纸币,客人将票子拿在手里,待主人喝完才投入碗中,但主人不可能每碗喝完,只示意的喝一点便给旁边的族兄弟代喝。
然后才接礼金,置于桌上。
苗年期间,村与村打芦笙同年时,或节日到邻村做客,青年男子也向主人的姑娘行此礼。
行礼完后,双方坐下来对歌,常常通宵达旦。
男女青年交往有互相送行习惯,途中分手,男的送给女方钱币,女方报以自作的锦带作留念。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有哪些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
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
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
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
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施洞、一带的苗族节日。
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
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
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叙永、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
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
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下东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
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
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
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三苗”时代又迁移至,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中居第四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苗族
百度百科-苗族节日
百度百科-苗族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