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重阳节有哪些风俗,各地的重阳节有什么不同的风俗?
现在重阳节有哪些风俗目录
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以下就是一些常见的重阳节风俗:
1. 登高望远
重阳节登高望远的风俗历史悠久,人们会选择山峰、高塔等高处,欣赏秋天的美景,祈求健康长寿。
2. 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插茱萸在头上或门上,认为可以驱邪避病。
3. 赏菊
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人们会欣赏菊花,喝菊花茶,认为可以明目、降火。
4. 喝菊花酒
菊花酒是一种传统的重阳节饮品,是用菊花和糯米酿造而成的,具有清热解毒、明目提神的功效。
5. 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的重阳节食品,是用糯米粉和果酱制成的,口感香甜可口。
6. 头戴茱萸
除了插茱萸外,人们还会将茱萸戴在头上,认为可以避邪驱病。
7. 赛龙舟
在部分地区,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进行龙舟比赛,祈求丰收和平安。
8. 祭祀祖先
在重阳节这一天,一些家庭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祖先,表达敬意和思念之情。
9. 放风筝
放风筝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在空旷的地方放风筝,欣赏风筝在蓝天中飞翔的美景。
10. 健身活动
重阳节也是一个适合进行健身活动的日子,人们会进行各种运动,如散步、登山、太极拳等,以保持身体健康。
重阳节习俗有什么

九月九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
因“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重阳习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习俗:
1、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登高有以下几种寓意:
1、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
2、吉利之意
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
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
”因此,重阳登高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3、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吃重阳糕还有以下几种寓意:
1、步步高升
吃重阳糕的寓意,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传说登高可以避祸。
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2、祛邪避灾
除此之外,重阳糕的寓意,还有祛邪避灾。
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另一个寓意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
3、送糕、迎宁
过去,在重阳这一天,人们有蒸制重阳糕孝敬老人的习俗。
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是最佳的赏菊时期。
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
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
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赏菊之风盛行在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放纸鹞
重阳节习俗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
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
九月九,时重阳,遍插茱萸思念长;
赏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
斜阳里,雁几行,佳音频传福无疆;
寄问候,诉衷肠,愿你如意又安康。
各地的重阳节有什么不同的风俗?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此时,正值仲秋季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
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
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现代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重阳节有很多风俗习惯,现代社会也有一些庆祝活动。
以下是一些现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1.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寓意祈求健康、避邪、长寿。
现代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会去爬山、赏景,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2. 赏菊: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之时,赏菊成为重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人们会去公园、花坛欣赏各种品种的菊花,感受秋天的气息。
3. 佩茱萸:茱萸是一种有驱邪、避瘟、长寿寓意的植物。
现代人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佩戴茱萸,祈求健康、平安。
4. 感恩敬老:重阳节还有感恩敬老的习俗。
子女们会陪伴父母、长辈一起度过这个节日,表达孝心。
现代社会也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开展各种尊老敬老的活动,关爱老年人。
5. 晒秋:重阳节正值丰收季节,晒秋成为人们庆祝丰收、展示劳动成果的一种方式。
现代人会在重阳节这一天晒各种农作物,分享丰收的喜悦。
6. 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寓意着长寿、吉祥。
现代人仍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品尝重阳糕,感受节日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不仅是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弘扬传统文化、关爱老年人和享受大自然美景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