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苗族风俗特色,湘西凤凰苗族生活习俗有哪些?

参考 共享网站 发布2024-01-15 18:08

苗族风俗特色目录

苗族有哪些习俗,节日,饮食,服装?

湘西凤凰苗族生活习俗有哪些?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1. 服饰:苗族的服饰非常独特,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男性服饰以短衣短裤为主,而女性则穿着长裙,佩戴银饰和珠宝。苗族的服饰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地区的苗族服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2. 饮食:苗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同时还有各种杂粮和蔬菜。肉类和鱼类也是苗族人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苗族人喜欢酸辣口味的食物,如酸汤鱼、酸辣粉等。

3. 酒文化:苗族人喜欢饮酒,其中以米酒最为常见。在苗族的宴会上,主人会向客人敬酒,这是表达尊敬和友谊的一种方式。同时,苗族还有一套完整的酒歌和酒礼文化。

4. 节庆:苗族有许多重要的节庆,如苗年、龙舟节、吃新节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唱歌、跳舞、饮酒等。

5. 婚俗:苗族的婚俗也非常独特,婚礼通常会持续几天。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会穿着华丽的服饰,接受客人的祝福和礼物。此外,苗族还有许多传统的婚礼习俗,如抢亲、背新娘等。

6. 建筑:苗族的建筑也很有特色,以木结构为主,注重通风和采光。苗族的寨子通常建在山上或山脚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

7. 歌舞:苗族的歌舞非常有名,如飞歌、游方歌等。这些歌曲通常是由苗族人民口头创作和传唱的,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以上是苗族风俗的一些特色,如果你对苗族文化感兴趣,可以深入了解更多关于苗族的风俗和文化。

苗族有哪些习俗,节日,饮食,服装?

一、苗族的饮食习俗

1、、湘西、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

2、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

3、苗族饮酒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4、苗族的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

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

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二、苗族的禁忌习俗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禁忌。

1、在苗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和鸡肝吃,按苗族传统的礼节,鸡头是要敬给老人的。

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杂和鸡腿,鸡杂要敬老年的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年纪小的小孩。

2、遇苗家门上悬挂或插在门边的草结、树枝时,不要冒然就进去了,这是苗家人猪牛生产或是请巫师来做法事,谢绝外人进入家门的做法。

3、苗族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

三、苗族的服饰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

1、男子服饰。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

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

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2、女子服饰。

各地区的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

四、苗族的节日

1、踩花节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

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

2、打背节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

扩展资料:

苗族习俗来由

1、饮食口味来由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2、语言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3、文字来由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

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龙绍华运用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

湘西凤凰苗族生活习俗有哪些?

凤凰古城这边的苗族和土家族基本上一样,同宗同姓的人聚居成一村一寨。

所以很多寨名都是以姓氏为名,如:李家村、向家坡、覃家湾等。

其住宅一般都是由正屋、偏屋、木楼这三部分组成。

  由于村寨一般都是依山旁水,所以一般也是依山而建。

房屋大多造坐北朝南、很多都是纯木结构的居脚楼。

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

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

有很多还会刻上蝙蝠的图案,意思是幸福。

房屋顶上一般都有凭桩可观景,也可晾晒衣物。

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形,四角翘檐,玲珑飘逸。

屋脊与檐均用灰浆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涂刷油漆。

  在湘西武陵山脉这一带,由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不便肩挑,但是背在肩上的相对容易很多。

于是当地土家族、白族和苗族人多用竹片织成长筒形背篓,用以作生产、生活用的负重工具。

而且根据背篓的用途不同,背篓的制作规格和大小也是各不相同。

有用于生产的大而粗糙耐用,也有用于生活的小巧玲精细。

  用来背柴的背篓一般都用粗厚的青竹篾编织,形状较大,四周用竹片做成"墙"状,这样可以防止柴火遗落;而洗衣背篓则选料精细,用水竹破成细篾精心编织,上大下小;还有用于陪嫁背篓形状如同洗衣背篓,只是制作工艺更为考究,篓口用斑竹和青竹镶边,表示阴阳交合,中部用红漆刷约3厘米宽的圆圈,以示喜庆。

另外还有背小孩的是,其实是椅架式背篓,篓框用毛竹制成,背带一般用布条包扎好。

  土家族和苗族还有一个结草标作为记号的习俗,草标为几根草编结而成,以形状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意思。

并却这种草标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和交易活动中,比如旱地播种或水田插秧后,将标结成"又"字形,以祝愿丰收和看护庄稼。

锄草时把草结在锄头上,放鸭时结在浪竿上,封山育林时结在树上,背柴时结在背篓上,以示物有其主。

还有买卖也用,比如卖牛时,草标结在牛角上,卖猪时结在猪笼上,以示此牛此猪出售。

另外草标还是情感交流的载体。

青年男女恋爱,在约会地点结成圆形的草标,表示团聚求爱。

要是女方同意即在草标上系上一根丝线,不同意就另结两个分开的草标,表示不再往来。

若草标用青草与黄草扎成,表示秋后相会。

几根草结在一起表示相会,其根数表示几天后相会。

  不过随着全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很多传统的风俗已经不见了踪影。

如果想要看到这些最具民俗特色的东西,要到一些偏远的地方,呆上一段时间,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首饰制作等,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

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

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

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

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施洞、一带的苗族节日。

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

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

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叙永、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

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

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下东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

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

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

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三苗”时代又迁移至,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中居第四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