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民间风俗研究会,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

时间 2023-12-28 08时 参考 用户推荐

民间风俗研究会目录

民间风俗研究会

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

这些淡事是什么人在研究,二十九三十不能贴春联有什么根据?

什么叫民俗学

民间风俗研究会

    1. 研究:对特定地域或民族的民间风俗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起源、演变、特点以及意义等。这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田野调查,以确保对民间风俗的全面和深入理解。

    2. 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的民间风俗正在逐渐消失。民间风俗研究会的职责之一就是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防止其消失。这可能涉及到记录和整理口头传统、举办展览和教育活动等。

    3. 传承:除了对现有的民间风俗进行研究、保护,民间风俗研究还会寻找合适的途径将这些传统传承下去。这可能包括与学校、社区和其他组织合作,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和培训课程,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民间风俗的传承中来。

    4. 交流与合作:与其他相关机构、学术界和民间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对民间风俗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分享经验和资源,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工作效率。

    5. 出版与文献整理:将研究成果以书籍、报告、文章等形式出版,为学术界和公众提供有关民间风俗的资料和信息。同时,整理和保存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的来说,民间风俗研究会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

《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

至于,柴而望祀山川。

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

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

我国古代诗歌总集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

“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编辑本段

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

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

现在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

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是什么学科呢?究竟是社会学、民族学、还是民俗学,有必要加人类学壮其门面吗。

说到底我们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人有点心虚,缺乏自信,不敢承认民俗学或民间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这些淡事是什么人在研究,二十九三十不能贴春联有什么根据?

倒是有研究它的,属于《民俗民风研究会》。

都会摇头晃脑胡扯几句,似乎感觉饱读诗书满腹文采!

无稽之谈!

大都在除夕或者前一天,张贴对联,悬挂红灯笼。

生怕贴的过早颜色不新鲜,或者小孩子给撕掉了!

——贴春联,这也不是大人的事儿,都是自家孩子们在一个懂事儿的人的监督知道下张贴!也算是给孩子们找点事做。

大人铺床单,换新被窝,擦洗壶碗筷子,检查一下还有哪些该干的没干好?

也有准备饺子馅和面,剥大葱大蒜的,准备柴禾的,预备烟花爆竹的。

说不上来就是一大堆事!

至于贴炕围子,贴窗花,那都是主妇的事。

一边贴一边哼哼小曲儿。

好不容易平平安安把这个年过去了。

不过,贴春联是有讲究的:

从外头的路人来看,右手边为上联。

它的末字必须是三四声的字,也就是《仄声字》。

左手边为下联,末字是一二声的字,叫做《平声》字。

廉颇蔺相如时代,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就是比他大,右为上!

正月十五之后,有的对联破损了,也晒旧了,人们都顾不上再认真欣赏它了,于是就可以把对联撕掉了,门框擦洗干净了。

有句歇后语:《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个月了!》用以表达某人迟到了,想的也太晚了,成了事后诸葛亮。

什么叫民俗学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

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ms)首先采用Folklore一词,把民俗学定义为关于民众知识的学问。

由于民俗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民俗学遂在世界各国比较普遍地得到承认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有关各类风俗的资料记录和理性认识,悠久而又深厚,而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民俗学,却是在本世纪初叶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产生的,它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构成部分。

 现在,民俗学的研究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在有的国家已经扩展到民间社会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各种民间的生产惯习、社会组织及制度、行为规范、精神事象(包括信仰、伦理观念、知识、民间文艺创作)等。

在现代社会科学的体系中,民俗学具有不可替代和引人注目的地位、作用。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及社会生活里的种种民俗文化现象,大体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社会性和集体性的,一般要经过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才能成为风俗;它们大多以类型或模式的形态存在;它们在时间上具有传承性,空间上具有扩展性。

上述特点使得民俗现象能够显著地区别于社会生活中那些个人的和暂时性的现象。

 民俗文化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同时它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功能,即主要在于规范、便利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得以巩固和发展。

即便一些在以后失去原来意义的风俗,往往也能够以某种变通的方式被保留下来,在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满足人们的社会与文化需求。

研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现代民俗学的研究注重实证,要求开展田野实地调查以获得研究的基本依据,包括搜集在民间保存、记忆、变通运用的各种民俗资料,观察和体验民众实际生活。

同时,至少在中国还应结合已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民俗学研究强调对民族或地方的生活文化进行客观描述,也对其形成及演变规律、内外部关系和性质特征等作出解释。

由于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和需要有多种观察角度,因此,亦经常借鉴相关学科的资料、理论和方法。

民俗学尤其和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和文艺学等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