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买门口是哪里的风俗,买门口是什么意思

来源 会员推荐 发布 2023-12-27 16时

买门口是哪里的风俗目录

买门口是哪里的风俗

买门口是什么意思

卖屋不卖大门是什么风俗?

【请教】什么是“自梳女”?“自梳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自梳女”?有没有“自梳男”?

买门口是哪里的风俗

    “买门口”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梳女的一种特殊的风俗。自梳女如果想规避世俗的压力和家庭束缚,选择不婚、不育,但又希望死后能够以正式的夫妻身份进入夫家的祖坟,便会出现“买门口”的现象。具体来说,就是自梳女会找一个已经去世的男子“出嫁”,成为这个已故男子的名义上的妻子,这样在将来她们就可以以夫妻的身份进入夫家的祖坟。这种行为被称作“守墓清”或“买门口”。

买门口是什么意思

“买门口”,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

自梳女要付给婆家一笔钱来“买门口”。

过去女子出嫁,须由母亲束髻,立心不嫁者则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称“自梳”。

自梳女同住一起,居住的地方叫“姑婆屋”。

她们年纪大了就被称为“老姑婆”。

自梳女终生不嫁,死后不能停放在娘家或亲戚家,只能由自梳姐妹送葬和吊祭。

于是便出现了“买门口”习俗。

“买门口”又叫“守墓清”,也即嫁死人。

守墓清有守节之意,方式有两种:当尸首和墓白清。

“当尸首”即当一男子死而未葬时,自梳女嫁去做死者之妻,为死者守灵戴孝,以换取妻子名份。

“墓白清”又叫嫁神主牌,即找一已死之男性,不论老幼,只要死者家长同意就行,用钱买做人家的媳妇。

然后举行“拍门”和“入门”的仪式,进得门后,就算是取得认可,有名份了,将来可老死夫家。

但以后得准时进贡钱物,翁姑死时,要前往守丧。

有些自梳女则以收养嗣女或收徒弟的办法为自己找个归宿。

卖屋不卖大门是什么风俗?

你好。

买卖东西有很多规矩,如卖粮食的,不买口袋。

都是买粮食的人,自己带口袋,与卖粮食的谈好价钱,就倒口袋。

卖粮人,买完粮食,拿着口袋回家了。

同样,卖房子的人,不卖大门,【寓意】:这是我家的象征。

是我家的门户。

现在,没这些规矩了,粮店都是整袋卖粮,卖粮人,也不用带口袋。

超市卖另大米,由超市提供口袋。

买二手房的,也不用自己带大门去。

卖二手房的人,也不将大门卸下。

带门卖了。

世道在变,规矩也在变。

【请教】什么是“自梳女”?“自梳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自梳女”?有没有“自梳男”?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自明代中后期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却出现一群女子相约不嫁的风俗。

她们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行易辫而髻,以示独身终老,经过这种仪式的女性被称为“自梳女”。

由于蚕丝业及其它手工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这些习俗在封建礼法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她们堪称中国女权主义者的先声

“自梳”需要举行特定仪式。

首先由族人择吉日,请德高望重者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

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制度和习俗彻底破除,“自梳”日渐衰落。

到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逐渐衰落,年轻女性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听说下南洋打工收入不薄,就结伴而行。

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谈婚论嫁。

到五六十岁时,便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可成为自梳女。

自梳女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宗族所不容,被“浸猪笼”溺死。

死后父母也不能去收尸葬殓,只由她的自梳女姐妹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如果没有姐妹,就被抛入河中放任自流。

自梳女自梳后,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平时可继续居住母家,闲时常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在生活上互相扶持,亲如家人。

年老或病危,必须移居“姑婆屋”,绝不能在母家去世。

自梳女死后,只有自梳姐妹前往吊祭扫墓。

由于很多自梳女害怕死后太清苦,就选择了“守墓清”,或者“当尸首”。

“守墓清”又叫“买门口”,即自梳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

自梳女要付给婆家一笔钱来“买门口”。

“当尸首”。

即当男子死而未葬时,自梳女嫁去作死者之“妻”,要披麻戴孝,守灵送葬,以后,如翁姑稍有不满,可赶出家门不在再认作媳妇。

据了解,现在大多数自梳女都已七老八十了,最小的也六十多岁,可能是最后一批自梳女了。

她们都渴望交流和关注,她们不忌违自己的过去,还会对你敞开心绯讲述她们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