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五舅送灯风俗,正月十五送灯是什么意思啊?
陕西十五舅送灯风俗目录
陕西十五舅送灯风俗

陕西十五舅送灯风俗
一、灯笼制作
在陕西,十五舅送灯的风俗中,灯笼的制作是极具特色的环节。灯笼多用红纸、竹篾和蜡烛等材料制作而成。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需要经过选材、剪纸、糊纸、安装蜡烛架等步骤。每个灯笼上都绘制有各种吉祥图案,如莲花、鱼、鸟等,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二、送灯时间
十五舅送灯的时间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也就是元宵节这一天。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点亮灯笼,欣赏花灯,欢度佳节。十五舅则会在元宵节前,挑选一个吉时,将精心制作的灯笼送到亲朋好友家中,为他们带来祝福和喜庆。
三、送灯地点
十五舅送灯的地点通常是亲戚朋友的家。在陕西,人们认为灯笼能够驱走黑暗和邪恶,带来光明和好运。因此,亲戚朋友之间会互相赠送灯笼,寓意着祈求好运、幸福和健康。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种送灯风俗更为盛行,人们会在自家庭院或门口挂上灯笼,迎接十五舅的到来。
四、送灯流程
十五舅送灯的流程一般如下:首先,十五舅会提前准备好灯笼和蜡烛等材料,选择一个吉时出门;其次,他会前往亲戚朋友家中,将灯笼挂在他们家的大门或院子里;最后,他会与主人寒暄几句,祝福他们全家幸福安康。在送灯过程中,主人也会向十五舅表示感谢,并回赠礼物或红包以示答谢。
五、灯笼意义
在陕西十五舅送灯风俗中,灯笼的意义十分重要。首先,灯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喜庆、祥和与美好。其次,灯笼寓意着光明和希望,能够驱走黑暗和邪恶,为人们带来光明和好运。最后,通过互相赠送灯笼,人们可以加强亲情和友情等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繁荣。
六、历史渊源
陕西十五舅送灯风俗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古代,人们认为元宵节期间点亮的灯笼能够驱走黑暗和邪恶,带来光明和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逐渐演变为亲戚朋友之间互相赠送灯笼的风俗,并一直流传至今。在陕西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这种风俗更为盛行,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文化传承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习俗逐渐被淡忘或忽略。然而,陕西十五舅送灯风俗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依然在当地得到传承和发展。通过这种风俗,人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感受亲情和友情的温暖与美好。同时,这种风俗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平台。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种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统风俗,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正月十五送灯是什么意思啊?

在中国传统民俗方面,陕西省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民风古朴,富有地方特色。
由于西安在历史上是西汉,隋唐的首都。
而闹花灯的西俗始于西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到了隋唐闹花灯更为兴盛。
陕西省的闹花灯也添加了舅舅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外甥送花灯,是必须的,是少不了的礼物。
送灯是陕西地区,尤其是关中地区的传统民俗,给小孩送灯,一般是小孩舅家,还有姨妈或者小孩母亲家的亲戚,另外还有干亲。
送灯,是从小孩出生第一个春节,一般是正月初六开始,现在有些是初三就送了,因为春节时间有限,大多选三六九,但是初九以后送灯就太晚了,不太好。
送灯除了灯笼之外,还有蜡烛和麻糖(麻花)。
主家会准备丰盛的酒席款待送灯的亲戚。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让人们更能领略到西北黄土风情的深韵,当地人从女儿出嫁后头一个春节开始,娘家人要选择正月初二到初八中的任何一天,给出嫁的女儿送灯,送灯有前途光明,幸福美满的寓意。
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五,女子便把灯笼挂在自家的大门上以示吉祥。
送孩子的灯笼要比送女儿的稍小些,便于小孩打,这里的小孩都有正月十五打灯笼满世界疯窜的往世,满满的回忆,许多人一提到童年打灯笼的情景,不由自主留露出童年的幸福。
送灯这个习俗每年如此,直到小孩12周岁为止,意味”完灯“,这是最隆重的一回。
完灯时孩子的父母要为孩子摆酒席庆贺,同时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
送完灯笼,在端午前后还要送曲莲(面粉制品)。
这两个是配套的,通常送到小孩第一个本命年为止,有些地方会送到第二个本命年完。
在完灯这一年,主家要提前提上大礼(猪肉,烟酒,礼馍,还要给干亲买衣服),这次一般会约在同一天送灯,送的主要是大的宫灯或者圆灯,都是一对,用竹子挑着。
当天就挂上,一直挂到正月十五结束。
另外,新婚夫妻头一年,娘家也会送灯,这期间,夫妻双方要到丈人家躲灯,躲灯期间可以到女方亲戚家吃饭转悠。
送灯文化是一个传续很久的民俗,属于非遗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长辈对晚辈的爱和希冀。
正月十五送灯送几个好

展开全部
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女儿出嫁后,逢第一个灯节时,大都在农历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间,母 送灯送到祖灵位家要送各式花灯给女儿女婿,一般送大宫灯一对,如果女儿已怀孕,还要送小灯笼两对,并配上点到落灯时的蜡烛。
送灯 送宫灯是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幸福美满;送小灯笼是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冬天,母家怕女儿在婆家受冻,有送炭基、火盆、火炉等御寒用具给女儿、女婿的风俗。
元宵节这天,家家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的灯,如碗灯,上粗下细中间有碗的倒挂金钟灯,形如酒杯的酒盅灯,形似花瓶的瓶灯等等。
做好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出锅冷却后将灯中倒入豆油,放上灯捻,到用时点燃。
为了使灯具有不同的颜色,人们使用不同的面粉来制作,用玉米面做成的灯金光闪闪,所以叫“金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灯白盈盈的洁净,所以叫“银灯”;用荞麦面做的灯黑拗助的结实,所以叫“铁灯”;还有用彩纸糊成的各种灯,灯中放小蜡烛,五彩缤纷,非常好看;还有用玻璃片拼成的玻璃灯,在玻璃面上贴上各种彩色人物花鸟剪纸,蜡烛光一照,极富美感。
陕西风俗里"全灯"习俗的由来,及对孩子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春节的民俗方面,陕西民风古朴,富有地方特色。
当舅舅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外甥送灯笼是少不了的礼物。
俚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就是出自这习俗。
使人们更能感受到西北黄土风情的神韵。
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女子的父母或已婚的哥哥、弟弟)要选择在正月初二到初八(初三到初六的居多)中的一天,给出嫁的女儿“送灯”。
“送灯”主要就是送两个大灯笼,还有十支蜡烛。
“送灯”,有前途光明、幸福美好等寓意。
正月十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女子便把灯笼挂到自家大门上,以示吉祥。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便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了,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十支小蜡烛,孩子们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挑着灯笼玩耍。
送给孩子的灯笼要比原来送给女子的灯笼小一点,以便于孩子提携。
这个风俗每年如此,直到小孩12周岁为止,娘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即“完灯”,也是最隆重的一次送灯。
每年送灯这项任务,通常是由孩子的舅舅来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外甥打灯笼——照就(舅)”的歇后语了。
“完灯”时,孩子的父母要为孩子摆酒席庆祝,同时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给长子完灯,再加之人们对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淡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里孩子越来越少,这种庆典开始不分男女大小,只要孩子到了完灯年龄,都要给孩子摆酒席完灯。
久而久之,这种庆典影响的范围渐渐扩大,并开始被广大城乡的人们所接纳,而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估计以后孩子越来越少,这样导致舅舅没了,姨没了,姑也没了,那这个风俗……也快没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