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关于过春节的风俗,千年传承的文化盛宴
三明春节风俗:千年传承的文化盛宴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三明,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春节风俗更是丰富多彩,传承着千年的文化精髓。
标签:大田板凳龙

大田板凳龙:千年传承的元宵盛宴

大田县板凳龙,又称板灯龙,是三明地区特色的春节民俗之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唐朝末年,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大田县各乡镇村都会举行盛大的板凳龙游行活动。板凳龙由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组成,均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而成。游行的队伍中,村民们扛着板凳龙,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共同庆祝新春佳节。
标签:高氏迎鳌灯

高氏迎鳌灯:传承千年的祖训之光

大田县高氏迎鳌灯,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大田县建丰村的村民们会在高姓祖地蟾城坂,用火种点亮手中的灯笼,以此纪念祖先,传承家族文化。这一习俗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传统的珍视。
标签:扫尘

扫尘: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

扫尘,是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会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这一习俗寓意着破旧立新,辞旧迎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标签:贴春联

贴春联: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也有对未来的期盼。
标签: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寓意吉祥的民间习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窗花,寓意着吉祥如意。倒贴福字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习俗。福字倒贴,寓意着“福到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标签:泰宁上青桥灯

泰宁上青桥灯:千年古韵的民间艺术

泰宁上青乡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流传于上青乡的桥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始于唐朝开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余年。桥灯是用很多张长板凳连接而成的龙灯,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是一节一节的长条板凳,每张板凳的凳面上安有4个圆桶形灯笼,每个灯笼插一至二根蜡烛。
标签:泰宁大源傩舞

泰宁大源傩舞:驱疫赶鬼的民间舞蹈

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十月十五是大源傩舞的固定节庆。其中正月有一年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五月二十五有春播后祈求风调雨顺之意,而十月十五则为庆丰收之意。经过千年传承发展,大源傩舞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驱疫、赶鬼、祝福、招财进宝的民间舞蹈。
标签:三元区急脚尊王信俗

三元区急脚尊王信俗:祈求祥和平安的信仰

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的急脚尊王信俗,至今已延续两千多年历史。急脚尊王是忠山十八寨民间最隆重的信仰,体现了人们祈求祥和平安、生活富裕的价值取向。
标签:沙县区盖竹小腔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