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蒙古的风俗人情
一、蒙古族热情好客的礼仪风俗

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对待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会以“他赛音百努”(安好)的热情问候开始。见面时,主人会把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邀请客人进入蒙古包。在蒙古包内,全家老少会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宛如对待自家人一般。这种亲切的氛围,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二、献哈达——蒙古族的敬意表达

哈达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礼节,常用于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场合。哈达以白色绸布为主,两端有丝线脱出,象征着纯洁和美好。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表达敬意和祝贺的一种方式,这种礼节历史悠久,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与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三、递鼻烟壶——蒙古族的古老习俗

递鼻烟壶是蒙古族的一种古老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时,主人会拿出一个精致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个壶里装着鼻烟,递壶时有一定的规矩。同辈相见时,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长辈与晚辈相见时,长辈微欠身,用右手递壶,晚辈跪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这一习俗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尊重长辈、注重礼仪的传统。
四、岁时风俗——蒙古族的过年习俗

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年,一般从腊月十五开始准备。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蒙古族的过年习俗丰富多彩,有祭祖、拜天、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传统活动,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草原盛会——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代表性的草原盛会,源于七百年前。那达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其中,赛马、摔跤、射箭是最扣人心弦的节目。那达慕大会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是蒙古族人民展示民族特色、增进友谊的重要平台。
六、蒙古包——游牧生活的产物

蒙古包是蒙古族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蒙古包由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圆仓式,再用圆木组成伞形圆顶,顶中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蒙古包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七、祭敖包——蒙古族的宗教活动

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初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神圣净地。
八、蒙古族谚语——口传文化的瑰宝

蒙古族谚语凝结了蒙古族民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实践知识和智慧,深受民众喜爱。这些谚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蒙古族谚语的传承面临挑战。为了使这项民族瑰宝传承下去,许多蒙古族谚语搜集人致力于搜集整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