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葬礼的风俗习惯,葬礼风俗习惯概述

日期2024-09-10 参考 用户推荐

葬礼风俗习惯概述

葬礼,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承载着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葬礼风俗习惯,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

汉族葬礼风俗

汉族的葬礼传统上分为三个阶段:殓、殡、葬。

殓是葬礼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给死者穿衣下棺。在这一过程中,会进行招魂、沐浴等仪式。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使用布帛,富庶人家会用丝绸,甚至皇族使用玉衣。大殓则是将尸体装入棺材,称为“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

殡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的阶段。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在这一阶段,亲朋好友会前来哀悼祭奠,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古代汉族丧服分为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繒麻,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着不同的丧服。

葬是掩埋死者遗体的阶段。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在近代,随着火葬的推广,葬礼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山西葬礼风俗

山西的葬礼风俗同样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出殡仪式

出殡时间确定后,会通告亲友,当地称之为“送孝”。去时要带孝布一块,依关系远近亲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在出殡这天,门前会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称为“砸岁纸”。

墓穴选择

山西各地都通行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旧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将穴定点。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银针开“十”字,名为“开土”或“破土”。

点主仪式

旧时出殡前,在山西各地,如沁县、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王”字上加一点,使“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

四川葬礼风俗

四川的葬礼风俗以火葬为主,尤其在藏区较为普遍。

火葬仪式

火葬仪式由喇嘛主持,念经、扯索卦确定后,将死者运到火葬场。火葬一般在傍晚进行,到天明时完成。剩余的骨灰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扬弃到山坡上,另一种是用陶罐盛着,再进行一次土葬。

打擦擦仪式

为了帮助死者灵魂解脱,迅速得到超度,要为死者打“擦擦”。打擦擦一般在三四月间,用粘土和骨灰或稀泥做成印有经文的坯子,阴干后成为擦擦。擦擦有大有小,可以寄放在寺庙中,也可以放置在岩穴中。

总结

葬礼风俗习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死亡和宗教信仰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一些传统习俗逐渐发生变化,但尊重逝者、缅怀先人的情感依然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