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甘肃下葬风俗,传承千年的丧葬文化

参考 网络 日期:2024-09-15

甘肃下葬风俗:传承千年的丧葬文化

甘肃,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下葬风俗作为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甘肃人民的信仰和情感,传承了千年的历史文化。

一、领羊仪式:祭祀祖先的庄严仪式

在甘肃中部兰州、定西、天水、庆阳等农村地区,有一种独特的祭祀祖先方式,称为“领羊”仪式。这种仪式通常在逝者埋葬前一天举行,是丧事中的重头戏。

仪式中,孝子孝女、外甥等晚辈围拢在灵堂前的公羊周围,主持领羊人将羊牵定。孝子及亲属用自己话说出死者未尽之言,请求羊摆耳抖动全身,即为应领。如果羊不领,人们多次求告。民俗认为羊代表亡者灵魂,祈求者述说些让亡者安心的话,如说家庭及儿孙都好,以后不会有什么困难,不必挂牵等等。

领羊仪式庄严、肃穆、古朴,能使丧事办得比较稳妥,还能充分流露并检验儿孙辈们的尽孝情结。

二、祭灶神:小年习俗中的信仰表达

在甘肃,农历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祭灶神的仪式。祭灶神是甘肃小年习俗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们对灶神的敬畏和信仰。

祭灶神时,主祭之人必为家长。礼拜时身后跪一幼童,双手抱一雄鸡,名曰“灶马”。家长叩头毕,向灶神祝数语。祝毕,一手握雄鸡之颈,将鸡头向草料内推三次,一手将凉水向鸡头倾洒。鸡若惊战,便谓灶神将马接受。

甘肃人还会烙灶饼、献灶糖等,以表达对灶神的敬意和祈愿。

三、三周年忌日:缅怀逝者的传统习俗

在甘肃,逝者埋葬后第三天,孝子要为新坟培土,叫“攒三”。葬后一连7晚孝子要在坟前煨火。在逝者院内或门前烧纸,每7天烧1次,由近及远,七七四十九天,俗称“尽期”。第100天为“百日”,进行第二次祭奠。1、2、3周年都要举行较隆重的祭奠活动。

这些传统习俗,体现了甘肃人民对逝者的缅怀和敬意,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

四、甘肃各地风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甘肃各地风俗各异,如迎喜神、烤制年馍馍、耍社火、黄河灯会等,这些民俗活动丰富了甘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甘肃独特的文化符号。

迎喜神是正月初一的重要习俗,人们在天水等地早早到附近的庙里烧头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烤制年馍馍是金昌人的传统习俗,人们在烤馍馍的三天前发酵面粉,和面,备好各种锅盆面板等使用的物件。

耍社火是甘肃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信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表演形式多样,独具特色。

结语

甘肃下葬风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甘肃人民的信仰和情感,传承了千年的历史文化。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不仅丰富了甘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甘肃独特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