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过年时的民族风俗,蒙古族春节的民族风俗
蒙古族春节的民族风俗

蒙古族,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春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以下将详细介绍蒙古族过年的民族风俗。
一、春节的由来与意义

蒙古族春节,又称“希恩吉勒”或“白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春节的由来,有说法认为,成吉思汗在公元1227年取得西夏国都后,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的春节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
二、春节前的准备工作

在春节来临之前,蒙古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清洁卫生打扫家。傍晚时分,还要举行“祭火”仪式,这是从萨满教传入的习俗,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祭火仪式中,家庭成员会在院外平旷之地,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长辈口中高声念诵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盅不断地洒在地上、洒向天空。
三、除夕之夜的庆祝活动

除夕之夜,蒙古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家家户户都会在佛前设祭坛,摆放煮好的大块羊肉、乳制品和面制果品。还会举行祭祖仪式,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晚上,灯火通明,有的家庭还会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
四、春节当天的庆祝活动

春节当天,蒙古族人民会穿上新衣服,手拿好吃的东西到外面,把新鲜的食品、鲜奶子祭献给予人民阳光雨露的太阳。然后进屋,家长或长子或儿媳给佛祖上贡品,用一只碗盛上洁白的牛奶,向神佛做新年的祈祷。此后,长子或儿媳用黄色的木碗盛上牛奶,首先到祖父、祖母、父母的面前跪坐,双手捧碗,以祝福等话语表示问候。
五、拜年与送礼

在蒙古族春节期间,拜年与送礼是必不可少的习俗。大年初一,已婚子女会到父母、兄长家拜年。初二之后,街坊邻居们可以互相拜年、送礼。年轻人都穿上漂亮的衣服,骑上快马给邻里、近亲、长辈敬献节日礼品。互拜活动将一直持续到初五。
六、春节美食

蒙古族春节期间的美食丰富多样,其中特色的是“德吉”(食物一碗)。这是一种用羊肉、面粉、奶制品等食材制成的美食,象征着团圆、幸福和吉祥。还有烤全羊、奶茶、奶皮子等传统美食。
七、春节的结束
春节的最后一天,蒙古族人民会举行“送旧”仪式。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家中的旧物、旧衣服等物品烧掉,以祈求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总结
蒙古族春节的民族风俗丰富多彩,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勤劳、朴实、热情和善良。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不仅丰富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