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侗族风俗,黔东南侗族的风俗
黔东南侗族风俗目录
黔东南侗族风俗

黔东南侗族风俗:千年文化的传承与魅力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这里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侗族作为黔东南的主要民族之一,其风俗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侗族大歌:千年传承的合唱艺术
侗族大歌是一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独特民间合唱艺术形式。它流传于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被誉为“把不轻松的日子放在歌里过”。侗族大歌演唱无需指挥与伴奏,男女老少一起演唱,形成了高中低声部的和谐和声。宰荡侗寨被誉为“最会唱歌的古村”,其鼓楼是歌队练歌的场所,也见证了侗族大歌的荣誉。侗族大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米节:庆祝丰收的民俗活动
新米节是侗族庆祝丰收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十七举行。在这一天,侗族同胞聚集在大团侗寨,举行吹芦笙、寨门迎宾、寨老祭祀、侗族歌堂抢鱼、踩歌堂、吃百家宴、侗族大歌演唱等传统民俗活动。周边村寨的侗族同胞及众多游客均被吸引过来共庆此节。新米节不仅展示了当地的民族文化风情,还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
侗族婚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侗族婚礼简朴,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郎家。新娘进门时,全家都得回避。新娘进门后,坐在火盆边的板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寨老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
侗族建筑:吊脚楼与风雨桥
侗族建筑风格独特,吊脚楼、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代表。吊脚楼是侗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具有防潮、防虫、通风、采光等特点。风雨桥则是侗族人民在桥上休息、交流、娱乐的场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结语
黔东南侗族风俗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博大精深。
黔东南侗族的风俗

黔东南侗族风俗: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黔东南,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侗族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风俗。侗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成为了黔东南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侗族大歌:和谐和声的民间合唱艺术
侗族大歌是一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独特民间合唱艺术形式。它流传于贵州黔东南侗族地区,被誉为“把不轻松的日子放在歌里过”。侗族大歌演唱无需指挥与伴奏,男女老少一起演唱,形成了高中低声部的和谐和声。宰荡侗寨被誉为“最会唱歌的古村”,其鼓楼是歌队练歌的场所,也见证了侗族大歌的荣誉。侗族大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米节:庆祝丰收的民俗活动
新米节是侗族庆祝丰收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十七举行。在这一天,侗族同胞聚集在大团侗寨,举行吹芦笙、寨门迎宾、寨老祭祀、侗族歌堂抢鱼、踩歌堂、吃百家宴、侗族大歌演唱等传统民俗活动。周边村寨的侗族同胞及众多游客均被吸引过来共庆此节。新米节不仅展示了当地的民族文化风情,还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
侗族春节:热闹喜庆的传统习俗
黔东南侗族的春节,称为“过年”。在年前,侗族人民忙于打年粑、酿酒、杀猪,备办年货,打扫门庭,张贴春联,互送礼品。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平安吉祥。春节期间,侗族人民还会举行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民俗活动,欢庆新春佳节。
侗族婚俗:浪漫而庄重的婚礼仪式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侗族婚礼简朴,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郎家。新娘进门时,全家都得回避。新娘进门后,坐在火盆边的板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寨老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
四月初八吃黑糯米:纪念孝顺父母的传统习俗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侗族地区每家每户都吃用植物叶染黑的糯米饭。关于黑糯米饭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为了节省来回时间,午饭由儿子送,途中屡次遭抢,后来儿子想到了用植物叶将米饭染黑,以此避免被劫匪抢夺;另一种说法是为了表达对牛的敬重,在春耕将至时节,用黑米代替牛的黑粪,表示对牛的敬重和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结语
黔东南侗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不仅展示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了黔东南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和欣赏黔东南侗族的风采。
黔东南侗族特色

黔东南侗族: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黔东南,这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土地,被誉为“文化千岛”,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其中,侗族文化更是黔东南的一大特色,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的传承
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是侗族民间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歌演唱形式。这种多声部、无伴奏的和声,少则三人,多则上百人,侗族人用歌声记录历史,传递着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侗族大歌与鼓楼、风雨桥并称为侗族三大宝,是侗族音乐中的精粹。
鼓楼与风雨桥:侗族建筑的瑰宝
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建筑的瑰宝,它们不仅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场所,更是侗族文化的象征。鼓楼是侗族村寨的中心,是侗族人民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的场所;风雨桥则连接着侗族村寨,是侗族人民交流的桥梁。
吊脚楼:依山傍水的智慧
黔东南苗族侗族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黔东南多雨的气候,又充分利用了山地资源,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俗风情:侗族文化的魅力
侗族文化丰富多彩,民俗风情独具魅力。侗族姑娘的“行歌坐月”、侗族大歌的演唱、侗族刺绣和蜡染的工艺,都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侗族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习俗,也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民族特色。
旅游发展:侗族文化的传播者
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旅游业,将侗族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举办侗族大歌节、侗族刺绣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侗族文化。同时,黔东南州还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侗族文化。
未来展望: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黔东南州将继续秉承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推动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提升文化旅游品质、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等措施,让侗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结语
黔东南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黔东南州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黔东南州侗族特色

黔东南州侗族特色: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的典范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侗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有着丰富的侗族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黔东南州以侗族特色文化为抓手,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全国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的典范。
侗族大歌:悠扬的歌声传承千年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被誉为“天籁之音”。在黔东南州,侗族大歌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2024年8月31日,2024年贵州省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圆满落幕。此次大赛共有来自三省(区)的100支歌队2400余名歌手参与,展示了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广泛影响力。
非遗传承:老手艺融入新生活
黔东南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苗绣、侗族大歌、牙舟陶等。近年来,黔东南州采取多种措施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如划分保护区域、实施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创新传承人保护模式等。这些举措不仅让老手艺焕发新生,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侗族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双轮驱动
黔东南州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历经多年发展,已成功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阶段性目标。保护区创建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机制建立、政策完善、品牌培育、文旅融合等,为黔东南州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旅游融合:让游客享受“诗与远方”
黔东南州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新路径。例如,榕江县栽麻镇将农家书屋融入特色民宿和景区景点,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体验。这些举措不仅涵养了乡村文明,也吸引了游客,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双赢。
非遗展示:绽放贵州魅力
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展示了包括苗绣、侗族大歌、牙舟陶在内的30余项贵州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节目中,嘉宾们通过互动体验、文化解读和表演等形式呈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贵州的非遗文化。
侗族姑娘上央视:展示黔东南侗族文化
来自贵州省黎平县的夜郎八公主代表黔东南登上央视黄金100秒的舞台,宣传展示黔东南侗族文化。侗族姑娘介绍了行歌坐月、劳动歌等传统,展示了侗族文化的魅力。
黔东南美食:舌尖上的贵州
黔东南州是吃酸的故乡,日常生活的家宴、宴会、红、白喜事中,酸食无处不有。黔东南的酸食文化独具特色,让人回味无穷。
结语
黔东南州以侗族特色文化为纽带,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全国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黔东南州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