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仫佬族族有哪些风俗,仫佬族的介绍

发布 2024-09-13 12:14:26 参考 网络转载

仫佬族族有哪些风俗目录

仫佬族族有哪些风俗

仫佬族的介绍

仫佬族的风俗传统节日

仫佬族的由来

仫佬族族有哪些风俗

仫佬族风俗概述

仫佬族,又称“姆佬”,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仫佬族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以下将详细介绍仫佬族的一些主要风俗。

饮食文化

仫佬族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辅以麦类、薯类、豆类等。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则用于节日的食品制作。仫佬族家家腌制酸菜,喜欢饮酒吸烟,但忌食动物心。特色饮食如狗舌糍粑和枕头粽,都是仫佬族的传统美食。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是用糯米制成的,形状似狗舌,因其独特的外形而得名。这种糍粑松软可口,味道甜美,常在节日或庆典时食用。在仫佬族的传统文化中,狗舌糍粑还象征着爱情的甜蜜。

枕头粽

枕头粽是仫佬族逢年过节的特色食品,每只粽子重达五、六斤,往往一家人共享。传说这种粽子是由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授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

恋爱与婚姻

仫佬族青年男女实行自由恋爱,主要的恋爱方式是在“走坡”中传歌互答交友。走坡的季节是阳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轻人身穿盛装,到集市上寻找对歌的伙伴。找到满意的对手后,便在风景美丽的山坡草坪上开始对唱,以歌为媒,相互了解,互赠信物。最后由媒人通报家长,确定婚期成亲。

送嫁十姊妹

仫佬族的接亲方式非常有趣,其中最著名的是“送嫁十姊妹”。新娘过门前一个月,同村寨的同辈姑娘自愿组成十人傧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帮助新娘准备嫁妆。成亲那天,十姐妹与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样,送嫁衣,撑姐妹伞,剪同样的发型,扎同样的辫子,甚至举止姿态都相近相似,让人难以分辨。

节日习俗

仫佬族有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如依饭节、三月三歌节等。依饭节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丧葬习俗

仫佬族的丧葬习俗较为独特。家中老人去世,都要向亲戚报丧。年轻媳妇去世,外家必须到场看过方能入殓。对非正常死亡的人,要举行特殊的仪式。仫佬族人带孝时间很长,父母亡故,孝子戴孝三年。

宗教信仰

仫佬族信仰多神,认为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水、林木等都有神灵存在。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也传入仫佬族地区,但巫道信仰仍然占主要地位。

禁忌与礼仪

仫佬族有许多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忌吃青菜、忌吃荤、忌洗衣物等。在礼仪方面,仫佬族讲究尊老爱幼,注重家庭和谐。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仫佬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仫佬族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仫佬族的介绍

仫佬族简介

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的历史悠久,其先民源于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大约在两三千年前,仫佬族的祖先作为百越族群中僚人的一部分,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岭南地区。

民族起源与分布

仫佬族的先民源于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大约在两三千年前,仫佬族的祖先作为百越族群中僚人的一部分,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岭南地区。目前,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来宾市、柳州市等地,其中罗城县是仫佬族的主要聚居地。

语言与文化

仫佬族的语言为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南语、侗语非常接近。由于与汉族、壮族等民族的交往,仫佬语中吸收了不少汉、壮语词汇。仫佬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游戏、体育活动、文学艺术等。他们的文学艺术主要体现在民间文学中,包括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和戏曲等。

民间信仰与习俗

在仫佬族地区,民间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道教和佛教对仫佬族文化也有较深的影响。仫佬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若生病或遇上灾难,都会请法师做法,敬神、驱邪、祈神保佑平安。逢年过节,仫佬族群众和当地的壮族人民一样,都有包大粽粑和冲糍粑的爱好和习惯。

饮食习俗与特色美食

仫佬族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家家腌制酸菜,喜欢饮酒吸烟,不吃动物心。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

服饰与生活方式

仫佬族的传统服饰以深青色为主,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男子都穿对襟无领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仫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仫佬族山乡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仫佬族的社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仫佬族地区的农业发展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仫佬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仫佬族的未来展望

仫佬族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仫佬族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仫佬族的风俗传统节日

仫佬族风俗传统节日概述

仫佬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的传统节日不仅体现了仫佬族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也展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以下将详细介绍仫佬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依饭节: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依饭节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隔3-5年立冬后举行一次,为期一至三天。这个节日分为请圣、占牲、劝圣、唱神、合兵、送圣六个部分,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依饭节起源于纪念白马姑娘的传说,她曾射杀神狮,解救了仫佬山乡的百姓,并传授了耕作技艺。为了纪念她的功绩,仫佬族人民设立了依饭节,以祈神驱邪、保安集福、贺五谷丰登。

挑新水节: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挑新水节是仫佬族每年正月初一的传统活动。在这一天,家庭主妇会早起,点燃香火,挑着水桶到河边打水。她们会在河边插上香,扔下硬币,祭拜水神。挑回的新水供家人饮用,据说可以带来子孙满堂、家畜体大身健的吉祥寓意。挑到第一桶新水的人被认为是最吉利的。

仫佬年:庆祝丰收和团圆

仫佬年,又称仫佬族新年,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仫佬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唱彩调戏等。仫佬年不仅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美食,与亲朋好友共度佳节。

花婆节:祈求家庭幸福和谐

花婆节是仫佬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为了祈求家庭幸福和谐。在这一天,仫佬族人民会举行祭祀活动,向花婆(传说中的家庭守护神)祈求庇佑。人们会准备鲜花、水果等供品,向花婆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仫佬族婚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仫佬族的婚俗独具特色,既有传统的仪式,也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在传统婚俗中,新娘会由“送嫁十姊妹”陪同,穿着相同的送嫁衣,组成送亲队伍前往新郎家。这一习俗已成为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古街风情文旅活动:传承与发展的结合

近年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举办了多场古街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如抬阁顶马、马狮表演、舞狮、舞草龙等特色民俗轮番上演。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仫佬族的传统民俗,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体验,促进了仫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仫佬族的风俗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体现了仫佬族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这些节日不仅是仫佬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仫佬族人民将继续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仫佬族的由来

仫佬族的由来

仫佬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也有部分分布。仫佬族的由来,源远流长,与古代的僚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僚人的历史渊源

僚人,是古代南方地区的一个民族群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汉书·西南夷传中,就有关于夜郎境内的主体民族为“夷僚”的记载。晋代以后,文献资料中到处可见类似的称呼,涉及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的僚族。

仫佬族的族称演变

仫佬族的族称,有自称与他称之别。多数仫佬族人自称“伶”(音Lig),少部分地区自称“谨”(音Ji)或“本地人”。汉族称之为“仫佬”,壮族用壮语称他们为“布谨”。史书记载中写作“姆佬”或“木佬”。

仫佬族的起源时间

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以桂州琳洞地置罗城县,先隶融州,后属庆远府。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所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罗城一带地区。

仫佬族的历史发展

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同时在县官之下,增设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机构,利用当地头人任职,把流官与土官统治结合起来。人民须向朝廷交纳夏秋两税。

仫佬族的社会组织

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每“冬”约十余户,有“冬头”,由大家推选,负责筹粮收款。由于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以下又分房,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组织。

仫佬族的文化遗产

仫佬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1958年在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旁的洞穴发掘出来一个缺下颌骨的完整的头骨和4个胸椎、5个腰椎、5段肋骨等,属于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即柳江人。从附近发现的与柳江人同期的文化遗物来看,当时的原始人群,居住在依山傍河的石洞里,以采集植物和捕获动物为生,已进入用火食熟食阶段。

仫佬族的信仰与习俗

历史上,在仫佬族地区,民间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道教和佛教也有较深的影响。道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人若生病或遇上灾难,都要请法师做法,敬神、驱邪、祈神保佑平安。逢年过节,仫佬族群众和当地的壮族人民一样,都有包大粽粑和冲糍粑的爱好和习惯。

仫佬族的现代发展

1956年,经过民族识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仫佬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总人口数为216257人。在现代社会,仫佬族人民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在积极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