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由来和风俗,国庆节的由来
国庆节的由来

国庆节,即每年的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日。这一天被定为国庆节,源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成立。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国庆节的确定过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法。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庆节,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庆节的别称

国庆节在我国有着多种别称,如“十一”、“国庆日”、“中国国庆节”等。这些别称在不同的语境和地区中有所差异,但都承载着相同的庆祝意义。
国庆节的历史背景

国庆节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当时,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提到“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这里的“国庆”指的是国家喜庆之事。在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如帝王的登基、诞辰等,都被称为国庆。因此,国庆一词逐渐演变为国家建立的纪念日的代名词。
国庆节的风俗习惯

国庆节期间,我国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风俗习惯:
张灯结彩
国庆节期间,各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都会挂起灯笼、横幅,用欢度国庆等标语来庆祝国庆。广场上还会摆放标语字样的盆景和氢气球,营造出欢乐的气氛。
国庆长假
自1999年起,我国将国庆节与相邻的周六、日组合为7天的国庆长假,被称为国庆黄金周。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旅游、探亲访友,享受假期的欢乐。
阅兵仪式及升旗仪式
每逢五、十周年国庆,我国都会举行不同规模的庆典和阅兵仪式。升旗仪式则是每天都会完成的,但在国庆节这一天,升旗仪式会格外受到关注。看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成为了一种国人的习俗。
国庆节的意义

国庆节不仅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更是国家的一种象征。它承载了反映我国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国庆节具有显示国家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的三个基本特征。
总结
国庆节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共同庆祝国家的繁荣昌盛,感受祖国的强大。国庆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体现了我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