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风俗
一、郑州方言与口头语“中”

郑州,这座位于中原腹地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郑州方言和口头语“中”尤为引人注目。郑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是居住在市区的大多数人中通行的地方话。而“中”字,则成为了河南人的口头语,代表着河南人的骄傲和失落。
二、青龙节:龙抬头的日子

农历二月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俗称青龙节。这一天,郑州的农民会休息一天,妇女不做针线活,怕动刀剪伤了龙体。他们会在太阳未出来前,用草木灰撒成圆形粮囤,中间放上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祈求当年丰收增产。中午饭则是吃捞面条,称为龙须面,寓意捞住富贵和健康。
三、郑州方言的演变

郑州方言内部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新老两派。老派分尖团,口语中儿化音、u化音较多,新派不分尖团,儿化音向北京音靠拢,u化音明显减少。老派主要分布在管城区,即原城关所在地,新派主要分布在金水、中原、二七等区。
四、春节习俗:团圆与禁忌

在河南郑州,过年是最有气氛的。从腊月十八的打扫卫生开始,叫扫尘,紧接着就是腊月二十二蒸馒头,二十四晃豆腐,二十七、八做肉圆。在三十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年初一早上由家人做早饭,很有讲究。
正月初一到初十之间,只要有亲戚来家里都要“喝茶”,就是摆上点心、糕、枣什么的,倒上一杯开水,主人陪客人一起喝茶,是礼节习惯。在整个过年的习俗中,不吃饺子,如果哪家比较特别大年初一早上吃了饺子,还千万不能称呼饺子,应当称“万万顺”,称呼饺子是一大禁忌。
五、中秋节:明月当空,共享天伦

河南郑州人极为重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明月当空,清辉洒地,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月亮最为皎洁的夜晚。新禾入廪,游子当归,都要在这天力争赶回,合家团聚。如有家人身居异乡,必在赏月时念念有辞,致以怀念。书香门第之家,老人们向儿孙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共享天伦之乐。
六、清明节:扫墓与踏青

清明节,郑州城乡群众沿袭吃冷食、扫墓、柳枝插门习俗。人们不动烟火,多吃冷食,家家门前插柳枝,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一天演变成了盛大的祭祀节日,有清明节倾城上坟、祭扫坟墓三日的记载。清明前夕,人们就开始准备祭祀用品,因有早清明、晚十月一之俗,清明前一天或当天一大早就要上坟扫墓添土、摆供烧纸,祭奠已故亲人。
郑州还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七、结语
郑州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节日习俗,又有独特的方言文化。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郑州人的智慧,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我们共同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