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小年风俗习惯,福州小年吃什么
福州小年风俗习惯目录
。
1. 贴春联: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春联,寓意迎接新年的到来。
。
2. 扫尘:在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彻底打扫房屋,扫去旧年的尘埃,迎接新年的到来。
。
3. 借灶: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到邻居家借灶,煮一些甜点糕点,表示家庭和睦、互帮互助。
。
4. 煮年糕:在小年这一天,家庭会煮年糕,寓意“年年高升”。
。
5. 祭灶: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祭灶,表示感谢灶神一年来的庇佑,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幸福。
。
6. 吃饺子:在小年这一天,家庭会煮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
7. 守岁: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守岁,即不睡觉,以示对新年的敬畏和祈求。
。
以上就是福州小年的风俗习惯。"。
福建小年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小年的风俗有祭灶、剪窗花、扫尘土。
1、祭灶
祭灶也称“送神“。
在福建闽南地区。
这可以说是每家必备的小年习俗。
古时中国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在这一天。
家家户户都会买些糕饼果盒来送神,更会倒上一杯好酒。
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两句,来年家庭能更加幸福美满。
祭灶的零食有寸枣等,结束以后老人都会让小孩吃掉。
甜甜的寸枣宛如在孩子的嘴上也抹了一层蜜。
也图个好兆头。
2、剪窗花
剪窗花是小年的必备习俗之一!贴上窗花也意味着来年的运势更佳。
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有各式各样的福字,还有一些吉祥的图案。
贴在擦拭干净的玻璃上,让人看了喜气洋洋。
3、扫尘土
据《拾遗记》记载,三千多年前,扫尘土成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
后“尘”与“陈”谐音,意味着把过去一切的老旧都扫光,这既指家里的陈年积垢,也指去年遇到的挫折与困难。
其实扫房子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给新年一个新面貌,而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起为了迎接新年而忙碌的和谐气氛,是现在很多人都求之不得的。
小年由来
小年的来历是和祭祀灶王爷的活动有关: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
最终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
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因此摆上香案、贡品祭拜。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小年祭灶的习俗,并传承至今。
福州小年吃什么

1:福州小年吃什么——甘蔗
福州人祭灶还要专门供甘蔗,而且一定要完整地保留甘蔗头。
这是因为相传在宋朝时,吉庇巷(今吉庇路)有一个叫郑性之的穷书生,祭灶那日买不起供品,看到别人家中丢掉的甘蔗头,就捡了起来。
回家后,他点上香,用那截甘蔗头当供品,又剪了一匹纸马,在纸上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那日灶公上天后,把此事告诉了玉帝,玉帝听后十分同情郑性之。
第二年,他便中了状元。
如今福州人爱用带头的甘蔗祭灶,寓意吉利。
2:福州小年吃什么——灶糖灶饼
按照老福州的习惯,外公、外婆要在祭灶这一天向外孙、外孙女送灶糖灶饼以及花花面壳(面具),此俗富含民间亲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这个习俗已经渐渐淡漠。
3:福州小年吃什么——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年节食品。
年糕多为方块状,颜色有黄、白两色,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
4:福州小年吃什么——米齐
尾牙以后,老福州的家家户户就开始做米齐。
浸泡糯米,用石磨碾磨出米浆后,装入一个大大的白色米袋(只透水,不透物);用石头或椅子将水分压出,让里面的糯米成团。
糯米成团后,逐一揪块压扁,包入适量红糖糯米馅,收口搓成圆形,按在正方形的艳山姜叶上,入蒸笼蒸熟;出笼后,再用筷子逐个点上红点,有见喜太平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