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三明关于过春节的风俗,今天立春了,应该怎样接春

发布 2024-03-03 参考 知识库

三明关于过春节的风俗目录

三明尤溪过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今天立春了,应该怎样接春

福建三明的春节习俗

1. 贴春联: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寓意着祈求新年幸福平安,吉祥如意。

2. 打年糕:春节期间,家人会一起制作年糕,也会用年糕来招待亲朋好友,寓意着团圆和美好。

3. 包饺子:春节前夕,家人会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汉族食品。

4. 烟花爆竹:烟花爆竹是中国春节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为了驱逐邪恶和祈求幸福平安。

5. 家庭团聚:春节是传统的家庭团聚时间,家人会一起吃饭、聊天、玩游戏,感受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6.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拜访亲朋好友,表达新年的祝福和问候,也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方式。

7. 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寓意着祝福和尊重,也是一种传统的礼仪。

8. 清扫房屋:春节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清扫房屋和家具,寓意着除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

三明尤溪过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三明尤溪过春节的习俗:

1、做白果,这时的白果跟平时形状不一样,跟7厘米高的茶杯差不多,在最中间会有一点凸起,是通过模具做出来的,原则上每人一个,余下白果拿来做成大白果直径15至25厘米扁圆大白果;

2、做年糕,一种是普通的蒸年糕,另一种是做成扁圆形发到油里炸的炸年糕;

3、初一早上喝完茶才能吃饭,吃饭之前要放鞭炮。

今天立春了,应该怎样接春

立春是一年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每年立春这天,普天同庆,接春的各种仪式比欢度新春佳节还要隆重。

民间流传着接春或接春牛的风俗。

在那经济不发达的远古时代,牛是人类最好的劳动力。

接春的人家如果家境好一点,会挂上一挂花炮,隆重地把春牛接回家,然后给送春的人一个红包。

如果家境差一点的,接春的人家简单地付给送春人五分钱或者一角钱,那送春人也不介意,仍会道一声:春来了!闽西三明市客家的拜春神习俗名曰“接春”。

交春之时,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

立春时节在每年公历(亦称“西历”)2月4日或2月5日,也就是在闽西客家人“老历年”的前后。

立春在过年之后称作“年里春”,立春在过年之前称作“年外春”。

打春牛三明境内各地均有历史悠久的“接春”习俗,如永安的“插春柴”、“竖春树”,沙县的“插春幡”,泰宁的“砍春柴”等形式,其用意都是祈丰年。

共同的接春习俗是“打春牛”、“鞭春牛”、“送春牛”,由县官牵着身披红绣球的春牛,扛着挂红的犁耙到郊外田地里,象征性地犁几下田,以示官府对农事活动的重视,并藉以催促该县百姓早做春耕准备。

民间艺人则三五一伙、八九一群地吹着唢呐,拉着丝弦,走家串巷,挨家挨户地送上一对泥塑牛,或送上一张写着“捷报春魁”的红纸,预告春耕开始,并向主人表示节日祝福。

也有人沿袭古规,在这个时候进香后,于每根屋柱上用斧头或镰刀鼓几下,边鼓边说道:“立春之日鼓几下,一年到头不用怕;合家老少皆平安,财源广进滚滚来!”嗑春菜永安客家年年交春之际,都要在家门前遍插“春柴”、竖立“春树”以迎接春神到来。

永安克家妹则准备好红萝卜、白萝卜、芹菜和油炸豆腐条炒食或凉拌,名之曰“嗑春菜”。

而交春时刻,家家设香案、陈果品,用红纸书写“万象回春”、“春随福至”之类的条幅压在香炉下,焚香点烛,鸣炮礼拜。

竖春幡所谓“春幡”,就是长长的竹竿上高挂着的长条形旗帜。

上古之时,春幡单纯用青色。

后来虽然五颜六色,但绝不用黑色和白色。

春幡猎猎,和风徐徐,拜祭春神句芒的人群络绎不绝、喜形于色,这就是沙县客家传统接春习俗的特色。

“竖春幡”风俗已实在罕见,但在宋代却连边鄙的海南也随处可见。

苏轼《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云:“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词写的是儋州(今海南省)“鞭牛掷豆”的迎春传统风俗。

这种憨储封肥莩堵凤瑟脯鸡古老的劝农的风俗《儋县志》有详细的记载:“立春之日,长官迎春,坊里各铺,行装办杂剧,城厢内外,男妇各携负幼男女竞看,以豆谷洒土牛。

”“立春日,有司迎勾芒、土牛。

勾芒名‘拗春童’,著帽则春暖,否则春寒;土牛色红则旱,黑则水,竞以红豆、五色米洒之,以消一岁之疾疹。

及鞭春,厢民分左右推仆以占凶吉。

”其实这种风俗在《隋书·礼仪志》早有记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于门外,以示兆民。

福建三明的春节习俗

福建三明有以下特色春节习俗:

一、大田板凳龙

大田县板凳龙(又称板灯龙)于每年元宵节[正月十五].在乡村或街巷迎舞,俗称迎龙,由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组成,均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

大田板凳龙——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草洋板凳龙

板凳龙又称梅竹灯,这一种汉族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

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

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 则为求雨。

"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三、梅列碧溪板凳龙

前面一排灯笼引路,随后是长龙似的烛桥,从村头出发,浩浩荡荡沿着全村一路游动翻腾绕一圈,家家户户的老人早已设好案桌、摆好供品、备好香烛等候在家门前,烛桥一到,立到点起香烛,放鞭炮迎接。

四、尤溪梅仙迎板凳龙

三明尤溪梅仙镇的龙灯和其他地区的不同,称为板凳龙,是纯手工制作的。

它是在一节节长约2米,宽约20厘米的木板上,用竹篾搭起骨架,糊上白纸,制成灶头状的龙身,绘上七彩的云纹,在里头点上蜡烛。

五、松阳迎火把

松阳村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迎烛桥”。

烛桥有的一户一板,也有几户合一板的,其制法大体相同:分别在长约2.5米的厚木板两端钻孔为叉板,板上插好香烛,另制木抬杠(中间钻一圆孔)和木叉轴,表演时将桥板两两相连,便成烛桥,抬杠须固定于桥板各衔接处。

传说松阳村先主南朝公打退外患凯旋回村时,因路途较远,得知其进村天色已暗,乡民为迎接他早早地将蜡烛固定于桥板之上,串接而结队,并精心地将干竹片包裹油柴制成三四米长的大火把,伴以笙萧鼓乐,出队迎接。

迎接的烛桥灯因此流传下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六、沙县际硋村过火龙

过火龙是流行于凤岗街道办际核村的一项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晚上,烧炭火在地上铺成一条宽约1.5米、长约10米的火路,表演的人打赤脚从火路的这头跑向那头,以去掉一身霉气,换来来年福祉。

同时,在附近将砖头放入火中烧得通红,用手掏出,表示“抱金砖”获富裕的愿望。

据说,表演过火龙和抱金砖者,需斋戒并不近女色七天,否则,会烫伤手脚。

此民俗也许是源于先民对火的一种崇拜。

七、夏茂鱼灯

舞大鱼俗称舞鱼。

传说在五百年以前由江西民间艺人来夏茂做工时所传教,至今在夏茂一带流传长盛不衰。

每年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各村发起舞鱼队,举着用竹蔑扎绑骨架、用五颜六色纸张裱糊的鱼灯,在锣鼓乐中走街窜户,滚动穿梭,鱼光飞溅,表示祁福,象征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