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哈尔族风俗人情是什么,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来源 会员推荐 2024-03-02 20时

哈尔族风俗人情是什么目录

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有关故事?

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简单介绍

哈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呼玛县、塔河县、孙吴县等地。哈尔族风俗人情包括以下方面:。

1. 婚姻习俗:哈尔族有许多独特的婚姻习俗,如婚礼前要进行“抢媳妇”、婚礼当天要进行“拜门”等。

2. 饮食文化:哈尔族的饮食文化以肉类为主,尤其是猪肉和牛肉,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习惯,如喝马奶、吃羊肉火锅等。

3. 舞蹈音乐:哈尔族的舞蹈和音乐都很独特,如“哈尔族舞蹈”、“黑龙江大地歌”等。

4. 社会习俗:哈尔族有许多特殊的社会习俗,如“过年敲门”、“祭祀祖先”等。

5. 宗教信仰:哈尔族的宗教信仰以萨满教为主,还有一部分人信仰佛教、道教等。

总的来说,哈尔族的风俗人情非常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有关故事?

哈尼族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现有的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

大家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哈尼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吧!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

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

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无论何种类型,都有专属自己的以下标志:①祭献本家族(村寨)神明的丛林;②苦扎扎节祭献神的磨秋桩;③镇慑危害本家族禽兽的兽神及威力的丛林;④标志本家族与野鬼分界线的丛林;⑤本家族人饮用的泉水井;⑥本家族特需的一对古朴的芒鼓。

每个启波然内部有若干旨在增强内聚力的礼俗、规约,诸如各户成员间相互保护、援助的义务以及婚丧礼仪祭祀活动中的共食制度等。

(《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208页。

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至今民间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

在与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讲究礼貌,热情好客。

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

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

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

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

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

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

他们认为客人到家来是“格朗”(幸福和吉祥)来临的征兆。

哈尼族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担。

“昂交交”是一种换工的互助形式,“巴交交”是轮流借钱用于办喜事或丧事的一种有效办法。

“昂罢木”是一家盖房,大家帮忙的传统互助习俗。

事事处处表现了哈尼族平和互济的人际关系。

“阿纠纠”,哈尼语意为“调节轮换劳动力”,即在生产的紧要关头,不管哪家缺乏劳动力,一时忙不过来,只要招呼一声,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来帮忙。

如此循环互助、调节互帮,以免延误生产时节。

这是哈尼族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尚,它有力地调节了劳动力,促成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阿纠纠”只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说法,它可以具体分为:才梯纠纠(轮换栽秧)、才底纠纠(轮换打谷子)、阿扎黑纠纠(轮换砍柴)、其纠纠(轮换挖田地)等等一切具体生产活动的轮换。

但不管是哪一种具体生产活动的“阿纠纠”,其宗旨都是团结互相、互相调节劳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阿纠纠”风尚也不断扩大其范围,且不断发展其自身内容。

由此出现了“阿高高”(交换劳动力)、“阿安安”(出卖劳动力)、“阿欧欧”(买进劳动力)这些现象。

“阿高高”名为“交换劳动力”,其实内容与“阿纠纠”相差无几,只是形式上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范围扩大到了村寨外、相识人之间。

反映了与当地其他民族融洽的关系。

而“阿安安”与“阿欧欧”则是当地哈尼族产生商品意识后才出现的,是哈尼族社会的一大进步。

“牛亲家”:居住在红河县的哈尼族与当地的傣族人民之间,有一种耕牛结成的亲戚关系,叫“牛亲家”。

双方共同买一头母牛,两家共有并共同管理使用,生了小牛,属双方共有,出卖时互相分成,这种关系定下后不再变更。

婚后妇女一旦怀孕,一般不再出家远行,但产前始终坚持劳动。

婴儿降生后,要在门头上悬挂象征性的避邪物,并在母子床铺上悬挂用笋叶做成的人像,表示保护婴儿。

婴儿落地后头三声哭啼,被认为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向天地、祖先和村落宣告自己已降临人世间。

婴儿出生后3-11天左右,要为婴儿举行隆重的命名礼仪。

模拟劳动是命名礼仪的核心内容。

若是男婴,便请来村中一男童,让他肩扛锄头,身穿劳动服,手提糯米饭,在房外母子面前挖地三锄,象征男婴长大后会栽田种地,勤劳勇敢。

若是女婴,则请一女童,左手提糯米饭,右手持小砍刀,肩挎蓑衣背架,在屋外母子面前砍柴三刀,表示婴儿长大后会砍柴割草,勤劳贤惠。

随即给婴儿命名。

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给婴儿取名有一套奇妙的礼俗。

无论男女,凡五六岁以前的儿童或婴儿都有数名,少则二三名,多则七八名不等,而且随时可以更换。

但决不能与同宗现时活人,已故哪怕可追溯至数十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

一般到七八岁之后方将真名固定下来,直到老死不再更换。

换名原因据说是婴儿不健康、好哭,或与家里父母、兄姐“闯”了对头,使其得病。

叶车人的名字一般都是有象征美好事物,或降生日子(十二属相)、地点的纪念,或父子连名等几种含义。

父子连名家谱表明,叶车人只有名而无姓氏(多是二字音),近现代姓氏的使用显然是受汉民族文化影响。

您可能也喜欢:详解:傣族的三大传统节日浅谈藏族的风俗习惯彝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蒙古族风土人情;

  茫茫草原,人烟稀少,居住分散,远行人的饮食、住宿都需要得到同胞的帮助。

于是,从很早的时候起,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客,就成了每个牧民自觉遵循的礼俗。

  敬茶 ;

  客人进蒙古包落座之后,牧民先以一碗奶茶相敬。

奶茶是牧民最主要的日常饮品,奶香深纯绵厚,茶味浓酽。

这一碗奶茶客人一定要喝,不然就是失礼。

  敬酒 ;

  蒙古族认为酒是粮食的精华,是向客人表达敬意的佳品。

敬酒礼仪是热烈而庄重的。

主人要将酒斟在银碗或盅子里,托举在圣洁的哈达上,恭敬虔诚地给客人连敬三巡;有时主人则要请出本家或族中的少女为客人唱歌祝酒。

三巡各有说道:第一巡是感谢上苍恩赐光明,第二巡是感谢大地赋予福禄,第三巡是祝祷人间吉祥永存。

客人接过酒后,先要以三弹表示答谢,然后才一饮而尽。

三弹即用右手中指蘸酒少许依次向天向地向着人间弹三下,表示敬天敬地敬神灵。

三巡酒礼应全部喝干,以示对主人的感激和诚意,但如果客人确实不能喝,则可将三巡酒各饮少许,归还主人。

但不可推让,不可将酒倒在其他盅碗里,更不可将酒泼在地上,这样主人会认为客人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不敬。

  献哈达 ;

  蒙古族在比较隆重的敬神、迎送及其他喜庆活动中都要敬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译音,这一礼俗从藏族传到蒙族,最初只在宫庭、官府等上层社会中流行,16世纪后开始广泛流行于民间。

哈达长短不等,一般为1米左右,两边有拔丝,有的还要纹以“八宝”或“云林”图案。

哈达多以绸帛或棉布做成,颜色以白为主,也有少量的蓝哈达和黄哈达。

献哈达是蒙古族待客的最高礼节。

献哈达者身体略向前倾,双手捧托哈达献给客人,客人也要以同样的姿态接递过来。

  草原奶食品;

  奶茶

  奶茶又称蒙古茶,是蒙古族最喜欢最常用的饮品,牧民们一年四季乃至一日三餐都离不了它。

正宗的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熬成的,先将砖茶捣碎,加水熬煮,然后加入牛奶或奶粉,再烧沸,如适量盐,奶茶就熬成了。

目前,市场上有奶茶粉,加开水冲调即可饮用。

  酸奶

  用马奶或牛、羊奶发酵后加工制成。

酸奶能解热止渴,而且营养丰富。

  奶豆腐 将取出白没的酸奶放入锅中,用文火慢慢熬煮,待水分蒸干后放入布袋揉压,滤出水分,再倒入木模压成方形,然后切成条块,晾干。

奶豆腐可以长期存放,随时食用。

  黄油

  将白油用沙布过滤,然后倒入锅内用文火熬炼,并用勺子频繁搅动,待色泽由白变黄时取出。

  炒米

  先将水烧开,将糜子放锅里烀熟炒干,然后用碾子或杵臼去皮即成。

炒米可以煮粥捞干饭,或用奶茶泡食。

宜储存,宜食用,适宜于游牧生活。

  马奶酒

  草原上的马奶酒以其独特的醇香、丰富的营养和神奇的疗效而著称于世。

喝上两碗马奶酒,在微微醉意中游览草原风光,自是惬意开怀之事。

每年春夏之季,牧民们将挤下的鲜奶盛入盆或锅内,置放八、九个小时后取出奶皮,然后将脱脂奶倒入木桶,先用牛奶酿出酒曲,再用马奶发酵酿出马奶酒。

发酵两天酿出的酒叫软曲马奶酒,经五到七天酿出的叫硬曲酒。

  马奶酒酒精度不高,不会喝酒的人喝上一两碗也无大醉意。

草原的牧民们用它来款待尊贵的客人。

马奶酒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等功效,蒙医常用它与其他药物配合治疗胃病、腰腿疼和肺结核等疾病,对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也有一定的疗效。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简单介绍

1、苦扎扎节:哈尼族的民族节叫“苦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2、十月年: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

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

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

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3、喝新谷酒: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4、老人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举行。

老人节节日当天,全寨的老人聚集在青松下以象征健康长寿。

然后由寨里的晚辈举行敬老仪式。

即晚辈们在鞭炮锣鼓声中向老人们献米酒、糯米饭和鱼肉鸡蛋等。

接着,老人们在欢歌笑语中跳起圆圈舞。

跳过舞之后,老人们聚在一起边喝酒边当众讲述儿女对待自己的情况,孝敬老人的受到赞扬,不孝者则受到批评并当场向老人道歉。

5、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

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

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6、敬老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

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伙子将一棵小松树载在过节的坪场旁,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它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们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7、吃新米节。

哈尼族居住地区,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各户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动。

过节时家长背着箩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来挂在门上,并且要拿稻俗杆制成窝保波,在宗格(仓_)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粮了,祈求神灵保佑粮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兴旺发展。

要杀一只产蛋母鸡献饭,过年时杀的猪肥肠,猪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这时献神。

吃新米时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