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风俗,宋代习俗!?
唐宋风俗目录
。
1. 宴会:唐宋时期,宴会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社交活动。人们会在宴会上享受美食、美酒和音乐,同时也是展示自己社交地位和文化素养的场合。
。
2. 文艺:唐宋时期是中国文艺发展的黄金时期,诗歌、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
3. 儒家礼仪:唐宋时期,儒家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在生活中注重礼仪,尊重长辈、敬爱师长、尊重传统等价值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
。
4. 服饰:唐宋时期的服饰十分丰富多彩,男女的服饰都有独特的特点。男子一般穿着长袍、宽裤,而女子则喜欢穿着宽袖长袍、长裙等。
。
5. 婚姻:唐宋时期,婚姻制度比较稳定,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婚姻是家族和社会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婚姻关系的建立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仪式和礼仪。
。
6. 生活习惯:唐宋时期的人们喜欢在早晨起床后进行晨练,晚上则喜欢在家中聚会、娱乐。人们也注重身体健康,常常采用中药、饮食疗法等方法来保健。"。
有哪些古诗描写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日的习俗是什么?

1、——·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释义: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重阳节习俗:重阳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是踏秋、登高、喝菊花酒。
2、《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释义: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节日习俗: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3、——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释义: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春节习俗: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4、《和端午》——宋代·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释义: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
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了!
: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5、《 》——唐代·林杰
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释义: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七夕节习俗: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宋代习俗!?

宋代对士、农、工、商的服饰,限制极为严格。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
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
稍似懈怠,众所不容。
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黑)衫角带不顶帽之类。
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
”可见,在宋代,除从服饰上可以看出等级差别外,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是当时南北饮食的两个交流中心,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饮食的状况。
北宋的东京,已传入南方的烹饪技术,改变了以前北方人粗放的饮食习惯。
在那里,北馔、南食、川饭等几种菜系互相竞争,使饮食业变得更加丰富。
宋室南渡后,随着大量北方人口的迁入,东京的饮食业也进入临安,使南北的饮食再次得到交流,形成“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吴自牧《梦粱录》卷16)的局面。
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的记载来看,两宋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高超,有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酒、冻、、签、腌、托、兜等几十种,每一种都可以做出二十多个品种,可谓丰富多彩。
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
北宋初年,曾对各级官员的服色做出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
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宋代的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
1、衣:统治者衣饰华美;衣着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妇女缠足的陋习传开
2、食:饮食丰富,南北方各具特色
3、住:农村、城市住房各具特色,贵族官僚的住宅相当宏丽
4、行:交通发达,旅店兴盛
二、娱乐和节日:
1、“瓦子“:城市中娱乐和兼商业的场所,十分热闹
2、节日:宋代就有了今天的传统节日:宋代春节的风俗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就是宋代流传下来的。
古代结婚要拜堂,唐宋的拜堂有何不同呢?
先讲一个神话传说。
相传女娲在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一个俊俏的男生。
这男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但孤孤单单一人,总觉的很闷,所以经常唉声叹气。
一天晚上,月亮圆了,明光光地挂在天上,小伙子触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对月亮说:
“月老月老你细听,给我找个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领你的情!”
刚说完,月亮一忽闪,一个白眉长须的老人,柱着一根龙头拐杖,来到了小伙子面前说:
“后生不要愁,我给你找个小帮手。
”说完后,一阵清风,长须老人不见了。
小伙子感到很纳闷。
过了一个时辰,就见长须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悠悠地从云中落到了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
“我到女娲那里,让她又造了个女人,给你领来了。
你们先认识一下,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
”
话音刚落,长须老人一忽闪,不见了。
小伙子见那个姑娘脸腮绯红,像月季花一般清新美丽,于是,喜上眉梢;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诚实坦白,也觉的情投意合。
两人四目一对,一见钟情。
小伙子壮了壮胆,结结巴巴地问姑娘:“你愿意跟我一起生活吗?”姑娘听了,脸上飞起两朵红云,羞涩地回答:“愿意。
”
“哈、哈、哈!”正在这时,空中传来一阵笑声。
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了小伙子和姑娘的面前,指着两个老者说:
“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全都离不开他俩。
现在我们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拜。
”
“一拜、二拜、三拜。
”随着月下老人的喊话声,小伙子和姑娘对着天、地拜了三拜。
接着,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两个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
”
“一拜、二拜、三拜。
”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
刚拜完,三位老人就全不见了。
从这以后,小伙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里干活。
姑娘在家为小伙子烧火做饭,缝新补旧。
两人恩恩爱爱,过着幸福的生活。
为了感谢天地的养育之恩和月下老人牵线达桥的情意,从此以后在结婚时必须:
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父母。
形成了结婚时“拜天地”的习俗。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结婚要拜堂,是因为人们认为结婚的仪式是极其重要的。
自古以来,结婚就是人生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一个人能够找到那个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是非常不容易,所以一定要用一种特殊的庆祝形式,来证明男女双方怼婚姻的虔诚和认真,于是就出现“拜堂”这个历史悠久的结婚仪式。
在古代,两个人的结合大多是信奉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么拜堂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仪式,因为那不仅是两位新人对彼此的十分慎重的承诺,还是双方父母在众人面前的一种承诺和认可,所以仪式一定要隆重和复杂才会显得十分重要。
在较远的古代,人们大多会用简单的仪式来表达结婚的感受,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用的仪式也变的越来越复杂,不过总结起来,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几条:拜祖庙、拜高堂、拜天地、拜镜台。
到了唐代的时候,又增加了结婚的男女双方要拜参加他们婚礼的各位来宾的风俗,而且拜堂的形式也是更加隆重:比如一些十分有钱的人家在结婚场面的布置上更加奢华,会在院子中铺上红色的地毯,还要点上许多的蜡烛,以衬托这种快乐幸福的气氛,而且新婚二人更是要十分认真的下跪磕头,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唐代,新婚之妇第二日见舅姑,俗名拜堂,这与后世的拜堂的含义不同。
后世意义上的拜堂,又称拜天地,大约起源于北宋时期,流行于全国各地。
宋代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
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
拜堂的具体程序为:
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
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
到了现代社会,尽管很多地方依然保留古代的习俗,但是也有不少地方有了很大的改变,更有甚者会举行西式的婚礼:到教堂结婚、旅游结婚、仅仅发一下喜糖,如此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