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节有什么风俗,古代时春节有哪些风雅的习俗
古代春节有什么风俗目录
古人在过春节时会做些什么

古人过春节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祭祖。
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除夕之夜的第一件事,也是春节的第一个活动,是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除了在家中举行之外,同宗同祖的族人,还要在家庙中举行。
祭祖之后,是晚辈给长辈拜年。
春节的其他活动都得在这两项活动之后进行。
这个习俗充分体现了古人“感恩”的精神。
他们认为自己今天的幸福和欢乐是已故的先辈和健在的长辈给予的,所以在这个盛大节日的开始,要邀请已故的先人回来与家人同乐,要祝贺健在的长辈长寿。
而现在的春节是人们自已纵情享乐的日子,是向“有用的人”大事交际的日子,是大事接受礼物和礼金的日子,是大事燃放鞭炮以污染空气和破坏他人安宁和威胁他人安全的日子,是大吃八喝以浪费资源而又伤害健康的日子。
古代时春节有哪些风雅的习俗

1. 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门外,以示兆民。
——《后汉书礼仪志》
古人相信春季万物生发,天地翠色,故属性上对应的颜色是「青」(青绿)。
统治阶级为表示自己与「天」的关联性,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视作仪式之一。
同理,立夏红色(朱),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对应的方位是「东」。
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东门之外迎春。
2. 饮梅花酒/椒柏酒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
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
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荆楚岁时记》
梅花酒,元日服之却老。
——《四民月令》
椒柏酒即以花椒、柏枝所制之酒。
是的你没看错,古时候很流行喝花椒相关饮料。
如《楚辞》亦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由此衍生而来又有「屠苏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不确定。
立春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梅花尚未开放,应是上一年采摘梅花酿制而成。
类似的食谱《山家清供》里有,不详述。
3. 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为人日。
以七种菜为羹。
——《荆楚岁时记》
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里也有类似《圣经》中创世纪的情节,如「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七菜粥即取七种早春新鲜蔬菜做粥/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详情我以前写过~参见:【节气手帖】立春:春之七草-蔓玫的专栏
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为流行,曰「七草」。
国内倒是式微了。
4. 食春盘/咬春
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盤。
——《四时宝镜》
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盤,相餽贶。
——《摭遗》(没查到这本书)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齐人月令》
新春日献辛盘。
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帝京岁时纪胜》
古人认为春日的气息是向外发散的——经过冬季蛰伏后,草木蓬勃生长,气温回升。
所以流行趋势是食用有「辛味」的东西(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新生的野菜(如七菜),「春盘」「咬春」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一般是韭菜、葱、水芹、萝卜之类新生的鲜嫩蔬菜,有清新口感的。
摊在盘子里,是「春盘」;卷成春卷、春饼之类吃,就是「咬春」。
5. 剪彩绸为燕子,做头饰迎春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荆楚岁时记》
彩即五色绸之意。
燕子被认为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鸟儿之一,七十二候里也有「春分,玄鸟至」的说法。
彩燕迎春,大概就是想要像它们一样轻巧地迎接新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