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过年风俗,阴历三月三日是什么节日?
福安过年风俗目录
福安过年的传统风俗主要包括家人团聚、贴春联、贴窗花、贴对联、吃团年饭、拜年、放鞭炮、看春晚、逛庙会等。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忙着准备年货,打扫房屋,迎接新年的到来。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张贴春联,春联内容寓意美好,富有吉祥意义。吃团年饭是家人团聚的重要仪式,代表着团圆和幸福。此外,拜年是一种在春节期间互致祝福的传统,通常长辈会给晚辈红包表示祝福。在一些地方,也会举行传统的庙会活动,人们会参加祭祀活动、赏花灯、看表演等。总的来说,福安过年的传统风俗充满了喜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福安过年都有那些习俗? 快!

福安民间至今还有农历正月初一不扫地的习俗,即忌扫地。
据说这一天扫地,会把家中的财宝扫出门,不吉利。
这是人们求富心情的一种寄托。
事实上这个习俗最早见于《搜神记》中,书上说古时一商人过青草湖,遇见神灵,神灵问他何所求,商人说但求如意。
神灵许之,呼出如意,原来乃一婢女也。
商人将她带归,不久家里富了。
后来商人见婢女老不扫地,甚不高兴,于是火了,骂她甚至打她。
如意被打,很不甘愿,一气之下钻入扫帚中。
此后商人家勤扫地,但家道却日渐贫穷。
所以人说扫地不如意,不扫地有如意。
但天天不扫地也不行。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首,人们认为这天可以预示全年之凶吉,农历正月初一不扫地即据此而来。
这原是传说,后来成为普遍的习俗。
相传,“年”是一个恶魔,每年除夕,就出来捉弄人。
故在除夕之时,家家户户贴新符(春联)、放鞭炮以驱“年”。
福州还仿效旧时郑唐烧火炮驱“年”除灾的节俗。
福建没有吃饺子的习俗、 都是吃年糕。
赌博啊,六啊六啊我要六啊.....福安过年是从初一到十五,俗称:“年过十五元宵散” 。
还有一点,初二别去别人家!
阴历三月三日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我国民间的一大节日。
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一大节日,“三月三”比“二月二”更有名,要说“三月三” 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三月三 福安畲族“三月三”文化节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
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
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节日里吃乌米饭。
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
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
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
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三月三,亦是壮、侗、苗、布依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木棉红绯绯,八方歌手来相会。
绣球牵动千家情,壮乡歌海浪花飞”。
壮族在农历三月三举行歌圩节,人们除蒸五色糯米饭和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外,主要是举行“歌圩”活动,盛装的男女青年对唱终日,以歌代言,选择对象,会见情人。
侗族“三月三”男女对歌 三月三,是侗族社交游乐节日。
清晨,姑娘们到菜园采来半篮蔬菜,洗净,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树下,等在那里的小伙子们伺机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便与姑娘约定还篮日期,届时回赠水果与布料。
从前有对青年男女相爱,而女方妈妈将她许给一富商,定于三月初四出嫁。
初三这天,相爱的这对情侣在莫嘎树下,悲愤欲绝,跳潭殉情。
为纪念他俩,每年三月三,当地青年便来到这里吹笙对歌,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枷锁。
三月三,又是黎族传统的郊游节。
相传洪水时期,天妃和观音兄妹,飘泊在五指山区,幸免于难。
为了传宗接代,妹妹脸刺花纹,使兄认不出来,配成夫妻,生儿育女,刀耕火种,使五指山富饶起来。
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带上竹筒香饭,手打花伞,来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三月三,也是朝鲜族人祭祀祖先的节日。
这一天妇女们上山采集金达莱花制作成花面食品,用以祭祀。
同时,家家备酒菜,举行春游活动。
阳春三月,延边各地山花烂漫,风光明媚,春游之人,踏遍青山,留连忘返。
三月三是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的苗族、瑶族的“花炮节”。
这天,人们喜气洋洋地观看或参加富有特殊竞技性、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抢花炮比赛。
花炮是个直径约6厘米、外缠彩绸的铁环,点燃火药后,铁环被轰到场地上空。
当铁环坠下时,凡拾夺者便得分。
三月三,彝族人民欢聚河边,跳起舞蹈,青年男女寻侣言情。
海南岛的黎族群众在当天举行集会,预祝丰收。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在英德市英红镇华侨聚居区域,妇女会在三月三当天收集艾草、苎麻、路边青等多种植物的叶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据说能去百病。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
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
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立夏吃什么传统食物 盘点12种传统食物

立夏12种传统食物有蛋、立夏茶、立夏羹、君踏菜、七家粥、立夏饭、乌米饭、黑米饭糕、三鲜、光饼、立夏馍、夏饼。
1、蛋。
立夏吃蛋,不仅能经受“疰夏”考验,还能带来生活圆满。
立夏有吃蛋的习俗,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缺乏、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
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2、立夏茶。
为迎接立夏,我国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在立夏的那一天,妇女们要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说是立夏饮了七家茶,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
3、立夏羹: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
俗话说“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tuo),一脚跨过河”。
立夏前后常有大风出现,名“龙王暴”。
立夏日发东风,俗以为有水灾,谚谓“立夏东风雨涟涟”。
立夏日打雷,日后必多雷雨,谚谓“雷打立夏,三天来一下”。
4、君踏菜:君踏菜是立夏前后上市的一种时令蔬菜,据说吃了君踏菜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君踏一样光滑。
5、七家粥: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风俗,务农人家左邻右舍互相赠送豆、米,和以黄糖,煮成一锅粥,叫“七家粥”,吃了这种粥,代表邻里和睦,是大家齐心协力去夏耕夏种。
6、立夏饭。
旧时立夏节,宁波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饭”,称之为立夏饭。
现在宁波城乡部分家庭依旧保留这种古风,只是立夏饭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种食物:蚕豆、大豆、竹笋、芥菜,外加酱肉或咸肉,叫五样米。
7、乌米饭。
乌米饭取乌饭叶子挤汁浸糯米蒸饭而成。
据说,立夏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能防止蚊虫叮咬。
8、黑米饭糕。
黑米饭糕也是传统的立夏点心之一,但不是指平时吃的黑米,二是将乌树叶捣烂泡水后,用乌树叶汁泡糯米使其染色变黑,将泡好的黑糯米加糖蒸熟后手工压制成糯米糕。
9、三鲜。
有一首打油诗为立夏尝三鲜。
三鲜一般又分为“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
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
树三鲜有樱桃、枇杷、杏子。
水三鲜即海螺、黄鱼、鲥鱼。
10、光饼。
立夏以吃“光饼”为传统。
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进去一起吃。
11、立夏馍。
吃立夏馍可防热抗暑,消夏除灾。
在过年时,家家都要留几个蒸馍,挂高墙外晒干风干,以备作立夏馍时用,一到立夏那天,把过年留下的干蒸馍用水泡透,挤出水,加面粉,掺在鸡蛋和韭菜里,搅拌成糊状,再用油煎炒后食之,即为吃立夏馍,寓意全家安全度夏。
12、夏饼。
也叫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糊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