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云南丧葬风俗,云南墨江哈尼族丧礼习俗

2024-02-20 23时 来源 网络转载

云南丧葬风俗目录

云南风俗

云南墨江哈尼族丧礼习俗

彝族的丧葬有什么习俗?

1. 葬礼:云南传统葬礼通常会持续3至5天,期间会有祭师为死者祈祷和念经。家属和亲友会穿着素色的服装,举行哀悼仪式,鞠躬致敬,放鞭炮,烧纸钱等。

2. 坟墓:云南的墓地通常会选在山坡上,靠近水源,具有风水上的考虑。墓地上会栽种桧柏等树木,供给祖先的魂灵。

3. 爱新觉罗陵寝:云南有一些爱新觉罗皇族的陵寝,如昆明的西山皇陵和丽江的玉泉陵,是云南的文化景点之一。这些陵寝通常规模较大,建筑风格独特,保存完好。

4. 火葬: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多数采用火葬,认为火可以将人的身体和灵魂分离,使灵魂得以升天。火葬后,家属会将骨灰收集起来,安放在家中或墓地上。

5. 红白事:云南一些地区还有“红白事”之分。红事通常指婚礼等喜庆场合,白事则指葬礼等丧事。在一些地区,红白事被视为阴阳两极,不可混淆。"。

云南风俗

傣族的丧葬有三种:火葬、水葬、土葬。

佛仰、贵族领主死后地火葬;靠澜沧江一带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后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

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

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屋内。

这时,全家人就开始放声痛哭。

寨子里的人听到哭声以后,就要赶来吊帮忙。

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亲友到场。

死者家的主人一般还要杀猪宰鸡招待。

按照过去的风俗,村寨里无论谁家死了人,全寨就要停止生产劳动一天,不舂米,不纺线,由寨外砍回的柴禾,也不准背进寨子。

停尸的新期间,要请佛爷来念经,人们可以喝酒、跳舞作乐,史籍称为“娱死”。

行土葬的要制棺材。

棺材是在停尸期间由村里人帮忙备制,制作比较简单,有的用木板钉成,有的用竹子编成。

出殡时,由佛斧波占(即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在前引路,后跟随直系亲属中的一男子,手执长刀和白布口袋,送殡亲友不时跑上前来,让这男子将自己所带的叶子包饭挑破,意思是让死者吃到亲友的斋饭。

其后又跟随一直系亲属中死者的录魂到另一个世界去跟在棺材后面的是送殡的亲友。

沿途要扔出一些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作为死后的需用。

葬地的选择方法有这样几种主要形式:其一,用一个鸡在尸前祝告,然后将鸡蛋掷于地上,鸡蛋在那里破碎,就在那里下葬。

其二,用一根点燃的的蜡条触地。

火在那里熄灭,就在那里下葬。

其三,用一只瓷朝地上掷,瓷碗在那里破缺,便是死者愿意留宿的地方,大家就把他安葬在此地。

每年的开门节、关门节和过年时,死者亲属要到佛寺滴水,为死者超度。

傣族的每人村寨都有公共墓地,称为“龙林”。

并分为成年人与未成上人、“善死”与“凶死”的墓地,封建贵族和僧侣也有他们的专有墓地。

有的村寨,每到清明节那天,就全寨出动,集体上山扫墓、祭拜。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夫妻双方如有一方先死,在举行葬礼时生者要举行与死者断绝关系的仪式。

传统的做法是:用绳子拴在棺材上,由老年人把绳子割断,或带一串槟榔、或带一对蜡条到坟地,用刀将槟榔或蜡条砍断。

作了这些仪式后,即表不生者与死者断绝了一切关系。

佛爷、僧侣大都用火葬,骨灰用一瓦坛盛着,葬于寺后。

按照傣族的风俗,凡是在外被烧、杀、溺等凶死的尸体,不能挹回本寨本家。

在寨内凶互的要在当天埋葬。

属凶死的都不举行葬仪。

妇女因怀孕难产死亡,要从死者体内取出婴儿尸体,然后分别埋葬。

云南墨江哈尼族丧礼习俗

葬礼

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一辈子,死在阴间得永生”。

因此,死仅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不灭,因而要举行盛大的葬礼。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棺等一系列仪式。

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

对挽歌唱词掌握得多寡深浅,无形中也成了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聪颖能干的尺度之一。

姑娘少妇一遇丧事,便群起聚集丧家,实地摹仿学习。

因而整个场面,真假哭声混杂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然而一曲丧家哀歌唱下,也足以让每个听者潸然泪下。

出殡前两天,丧家要请有名的摩匹(祭司)给死者念育“指路经”和家谱,眼睛半睁半闭,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击几下。

归途中还须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断念诵家谱,这样,死者才会顺利得到祖先承认。

哈尼族葬礼中还有最引人注目的盛大仪式“莫搓搓”,一般都是为正常死亡的高寿男女举行的。

出殡前夜,青年男女在丧家附年燃起箐火,敲锣打鼓。

年轻人眉目传情,歌声舞影,通宵达旦。

哈尼山寨平时严禁有关性内容的玩笑在异性或亲戚面前出现,然而,在“莫搓搓”之夜,完全代之以生死融、哀乐共有的景象,而这恰恰体现了哈尼族的人生理念:死,意味着生,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

个人躯体的死亡和消失,不应成为民族群体衰落中喻示,而应当成为这个民族嬉体永生与和繁荣的契机。

彝族的丧葬有什么习俗?

 彝族由于支分繁多,分布甚广,所处地理环境各异。

因此,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各个支系都不尽相同。

从丧葬形式到丧礼程序都明显地表现出地方差异和支系特色。

  仅以丧葬形式看,彝族有火葬,棺木土葬,树葬、陶器葬、岩葬、水葬、天葬。

  1.火葬。

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

在彝区传袭已久,嘉靖《贵州通志》载是当地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越雟厅志·夷俗志》亦载:“丧葬不用棺椁,以火焚化,用土石掩盖也。

”《西昌县志·夷族志》也有记载,彝族火化尸体以后,“收骨殖于瓮,命忠实年老娃子数人,负瓮荷锄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盗掘也。

”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

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

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

宣威县有的彝人家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

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里。

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

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凉山。

  2.土葬。

滇、黔、桂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土葬习俗与当地汉族类似。

云南撒尼彝族人死后一般停放两天,由巫师颂经送魂,村里人及女方亲属来“耍狮子”、“闹猴子”、“跑锣鼓”等。

出殡当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后,列队送往墓地,每人自带酒菜,丧家准备饭食。

女的死后必须请娘家亲属来送终,出殡时母舅要交酒还人,表示断绝以往的婚姻关系,如没有娘家的人来送葬是不能出殡的。

阿细彝族人死后需停尸三天才出殡,全村人自备口粮,齐集在公房里吃喝三天,表示祭祀。

  3.水葬、天葬、岩葬。

为古代凉山彝族的特殊葬式。

水葬,即将尸体投入河中冲走。

天葬,即将尸体背到附近山头,任飞禽走兽撕食。

岩葬,即将尸体从悬岩上抛下。

这些特殊葬法都是经毕摩根据死者的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后决定执行的,现已废止。

  4.陶器葬。

又称为“直葬”、“冲天葬”。

即是在人死后,用六尺高的坛罐,将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里,垒成坟堆。

云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历史上曾实行过这种葬法。

当地人认为是祖先传下来的,人是站着走的,也要站着死,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活着如此,死了也如此。

  5.树葬。

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

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在汉代,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

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之在青松树丫上。

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妾”。

当地人们还传说,树葬之后,骨头从树上掉下来,不好处理,于是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起来,或放之于树洞,有说放之于灵房,称为“鬼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