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土族的风俗和节日,土族的风俗有哪些

参考 开源网站 发布:2024-02-20

土族的风俗和节日目录

土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土族的风俗有哪些

土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土族的风俗和节日丰富多彩,反映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习俗。

1. 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土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通常在正月初一庆祝。在这一天,土族人会穿上盛装,祭祀祖先,走街串巷,舞狮子,放鞭炮,品尝传统美食,共同庆祝新年。

2. 祭山节:祭山节是土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的五月或六月举行。在这一天,土族人会前往山上祭祀祖先和山神,祈求丰收和平安。

3. 木耳节:木耳节是土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的七月或八月举行。在这一天,土族人会采集山上的木耳,制作传统美食,如木耳炒肉、木耳炖鸡等。

4. 藏獒节:藏獒是土族的传统宠物,每年的十月份,土族人会举行藏獒节,展示藏獒的力量和美丽,同时也是为了传承和保护土族的文化遗产。

5. 祭水节:祭水节是土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十一月举行。在这一天,土族人会前往河边或湖边祭祀祖先和水神,祈求水资源丰沛和人民安康。

总之,土族的风俗和节日丰富多彩,反映了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习俗,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土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土族的节日:

1、擂台会

二月初二节叫擂台会,在节日里主要进行赛马,摔跤,比武等体育活动,还进行唱山歌等传统娱乐活动。

府所在地威远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唱擂台戏。

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叫“诺术斗”〈土语意为森林地区〉,宋时改称“牧马营”,为军事要地,是兵戎活动频繁之区。

打擂台之俗约始于宋代,流传至今。

其内容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近代以来的擂台会主要是演秦腔戏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祭祀求神活动。

除唱戏外还进行物资交流以及转轮子秋、跳安昭舞、赛马、摔跤、武术表演、唱花儿等文体娱乐活动。

2、鸡蛋会

是每年农历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区举行的,赶会的人都带许多熟鸡蛋,在会场上敲击作戏,被敲破者将蛋送给赢家取乐。

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做“鸡蛋会"。

庙会上给龙王、等神献牲酬祭;请法师涌经,跳法师神舞,以避祸穰灾。

赶庙会的人一则上香、供灯、敬香钱,以还神灵保佑之心愿;二则春耕之余娱乐欢庆一番。

远近土、藏、汉各族群众蜂拥而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会终人散,则见会场上铺满白花花蛋壳,如同下了场冰雹,群众认为这样便能禳解雹灾。

据传这“鸡蛋会”是明代年间,因一次春天的雹灾而举行的,留下庙会打鸡蛋禳灾之俗,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二、土族的风俗习惯:

土族淳朴好客,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的说法,敬客时,首先要敬,并摆上一个“西买日”(插有酥油花的炒面盒子)端上一盘大块肥肉,同时在肥肉上插一把刀子,然后用系有白羊毛的酒壶为客人斟酒,以表示吉祥如意。

有的地方还有客人一到,首先要敬三杯酒,谓之“吉祥如意三杯酒”;送客时也要敬三杯酒,谓之“上马三杯酒”。

饮酒时,有边饮边歌之习,以畅饮酣醉为快。

如不能喝酒者,要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也可。

扩展资料

土族的禁忌

忌讳在牲畜圈内大小便。

寺庙大殿或家中佛堂内忌讳去过月房的人以及服丧的人和妇女进入。

妇女不戴帽子或不穿,不得在长辈面前过往。

忌讳用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水。

出远门或办喜事,早上出门碰上空桶、穿背斗,认为不吉,须返回改日再走。

安了新大门、或家中有重病的人,生了孩子等,外人不能进入院内,门上贴一方红纸或插上柏树枝,以示忌门。

到土族人家做客,进门前必须先呼喊招呼,否则,被视为无礼。

进屋后上炕必须脱鞋,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敬。

土族人忌讳同未婚姑娘开玩笑,不能在卧室里吐痰、擤鼻涕。

土族不食马、骡、狗肉。

忌在牲畜圈内大小便。

不能在长辈面前脱帽。

服孝期间子女不能串门。

家中人死后一年内不穿红、绿色衣服,不过年节。

清晨出门忌遇挑空水桶、背空背篓的人。

妇女生孩子忌门。

禁止在杆上晾晒衣服。

不用有裂缝或豁口碗给客人盛茶饭。

参考资料来源:

土族的风俗有哪些

1.节日

土族的节日主要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和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和二十九松番寺和吐浑村的“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

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

一年一度的“纳顿”是民和县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为纳顿的狂欢起自农历七月,故也称为“七月会”。

“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历时近2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2.丧葬

火葬是土族传统习俗,除对夭折的小孩实行天葬,民和县土族多行土葬外,一般都行火葬。

土族人家死了人,一般在三至七天内送葬,举行丧礼要请喇嘛念经三天,请本村的老人念嘛尼。

丧礼最后一天,亲朋来亡人灵前吊唁、献哈达、献馒头。

火葬那天,送灵轿至火化现场,将死者面向西方,放入火炉内,用柏树枝点燃火,并砸碎灵轿,投入炉内同时焚烧。

一般在火化的第三天,将骨灰装进一尺多长的木匣或瓷罐内,暂时埋在临时选定的地方,待来年清明节,再埋于祖坟墓地。

非正常死亡者不能埋于祖坟地。

亡人被葬后,子孙服丧,一般为四十九天。

土族没有特制的孝服,服丧期不穿戴有色彩的衣帽,三年不贴春联,当年不走亲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