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与风俗,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是什么?
春节的来历与风俗目录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年”或“农历新年”。它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15天。
。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那时人们在农历正月的第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庆祝家庭团聚、贺岁迎春、祈求吉祥、参加文艺活动和赏花灯等各种活动的节日。
。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习俗和风俗,例如贴春联、挂窗花、包饺子、放烟花、赏花灯、拜年、送红包等。此外,春节期间还会举行各种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例如舞龙舞狮、打太极、唱京剧、看春晚等。
。
总之,春节是中国人最为喜庆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个庆祝丰收和团圆的节日,也是一个表达美好祝愿和展示文化遗产的重要时刻。"。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春节的风俗:
1、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释名》:“灶。
造也,创食物也。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节令食物
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
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
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是什么?

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多种,一种说的是,古时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后来人们发现"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关于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多种多样,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的来源: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
“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
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
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在不同时代,春节的名称也有不同。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习俗:
1、剪窗花
剪贴窗花是众多年俗中的一种。
是在宋元后开始兴起的,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新年寓意。
窗花在南北地区还有不一样的风格,南方以玲珑剔透的精致感为美,北方以天真浑厚的朴实为福。
除夕夜之前的日子里,每家每户门窗上被各种形状的窗花装扮起来,让过年的气氛更加浓郁了。
人们在春节期间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2、新春扫尘
早在尧舜时期,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
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3、贴对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除了春联,家家户户还要贴窗花、年画、福字,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4、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5、拜年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
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
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
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
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
三是抱拳拱手。
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称为正月初一。
6、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
舞龙又称耍龙灯、龙灯舞。
。
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们还会做不同的食物迎接新年,比如南方会捣年糕,北方会蒸花馍馍……不同的是习俗、食物,相同的是人们享受着齐心协力迎新年的欢乐。
从千门万户飘出的腾腾热气,也是对来年生活蒸蒸日上、红红火火的祝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