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知识 >

金龟卧潭风水,董天工卧龙潭原文及赏析

参考 用户推荐 时间: 2024-03-15 16时

金龟卧潭风水目录

黄金出塘玉成璋,鸾凤高飞向太阳。龙卧深潭安不觉,闻雷鼓午震避万的意思?

董天工卧龙潭原文及赏析

金龟卧潭是中国传统风水学中的一种重要布局方式,通常用于住宅、商铺等建筑物的设计和摆放。其基本原理是以龟为主体,潭为辅助,通过布局使得龟与潭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气场和风水。

金龟卧潭的布局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选择适当的龟:根据风水学的理论,龟是一种能够吸收天地灵气的动物,因此选择一只龟作为金龟卧潭的主体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选择雕刻精美、造型逼真的龟更为理想。

2.摆放潭水:潭水是金龟卧潭的辅助点,需要选择适当的水源进行摆放。一般来说,静水或者缓流水都是比较适宜的选择。同时,潭水的色彩也需要注意,最好选择清澈明亮的水色。

3.布局方向:金龟卧潭的布局方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龟的头部应该指向家中的正门或者商铺的入口。这样可以把好的气场引入室内,并且也有助于促进财运。

4.搭配风水摆件:在金龟卧潭的布局中,还可以搭配一些风水摆件来增强其效果。比如摆放一些金元宝、招财猫等财运物件,可以增加财运气场;摆放翡翠、玛瑙、水晶等挂件,可以增加健康、幸福气场。

总之,金龟卧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风水布局方式,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摆放,可以为居家或商业空间带来好运和财运。不过布局时也需要注意合理搭配,避免过分追求效果而忽略了实用性和美观程度。"。

黄金出塘玉成璋,鸾凤高飞向太阳。龙卧深潭安不觉,闻雷鼓午震避万的意思?

你的婚姻会不错的此前意义不错黄金出矿玉石成璋已有所成鸾凤和鸣高飞向上龙卧水潭安然不觉待到春雷震动方才行云布雨今春会有讯息的

董天工卧龙潭原文及赏析

  俯瞰寒流日午阴,神龙蟠屈九渊深。

  藏头束角一团玉,摇尾梳鳞万点金。

  秋水盈盈浮绿鸭,岩泉滴滴鼓瑶琴。

  炎天望汝施甘泽,果尔飞腾喷澍霖。

  清澈澄碧的九曲溪到了四曲大藏峰后,水流转缓,蓄成一眼深潭。

相传远古时代有十条恶龙扎进深潭,它们直搅得天崩地裂,山呼水啸,叫人不得安生。

后来,山里人在许旌阳大仙的帮助下,射杀了九条恶龙,只剩下一条小龙告饶求生,于是许大仙要此龙卧伏四曲深潭,不得兴风作浪,并要保护此山。

从此四曲特别平静,潭水明净如镜,在熠熠的阳光下能看清潭底的游鱼和沙石。

人们把小龙藏身的四曲深潭叫做“卧龙潭”。

  清人董天工的这首《卧龙潭》,写的就是日午时分卧龙潭秋水的姿容。

  “俯瞰寒流日午阴,神龙蟠屈九渊深。

”“俯瞰”,是诗人选择的观赏角度。

日午时分,阳光正烈,也最有透明度,可是此时的潭水仍给人以寒冷的感觉。

“日午”与“寒流”本是一组冷暧对应的意象,后着一“阴”字,就把卧龙潭深冷的特征点化出来了。

此潭既是“神龙蟠屈”之处,其深度也就非同凡水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水当年是十条神龙藏身之所,自然是神秘莫测了。

诗的开头点明潭的不平凡由来,以逗起一段遐思。

  “藏头束角一团玉,摇尾梳鳞万点金。

”纯以潭底神龙想象生化开去,极写潭水在阳光照耀下的无穷变化。

“藏头束角”是对神龙的静态描写,形容溪流波平浪静时,看上去其形状就象一团玉;“摇尾梳鳞”是对神龙的动态描写,形容流水在睛阳照射下闪闪发光,如无数的黄金亮点,熠熠生辉。

这样,就把水痕与水容写得多姿多采,使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也紧扣“神龙蟠屈九渊深”,拓展了潭水的神秘氛围,加强其深与明的特征刻画,在强烈的阳光下,使人仿佛看到一幕波澜迭起,腾挪跌宕,时静时动的神龙戏水图。

  “秋水盈盈浮绿鸭,岩泉滴滴鼓瑶琴。

”二句实写水声水色。

“绿鸭”,即鸭头绿,形容潭水深碧,如鸭头之色。

如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醱醅。

”秋水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多情的象征,如以秋水状传情之目光。

“盈盈”,形容潭水的妩媚宁静,是对上联“一团玉”的重笔叙写,这就塑造了色彩明媚,柔情无限的潭水形象,传达出诗人心灵的感应声,写出了“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天然乐感。

把聆听岩泉滴在潭中的响声作为欣赏瑶琴弹奏,是诗人独到的真赏,是写潭水美的一笔令人神往的赞叹。

  “炎天望汝施甘泽,果尔飞腾喷澍霖。

”作为武夷山人,诗人对卧龙潭的特殊感情并没有停留在对潭水的审美观赏上,而是通过发挥其抗旱作用来体现济世精神。

卧龙潭水在“炎天”时,不应该仅仅供人观赏避署而已,而应该让潭中神龙及时播洒甘霖,飞腾作雨,以拯苍生。

“澍霖”,及时雨。

清人吴菘《卧龙潭垂钩》一诗,“相期三汲浪,共济百年心。

弗毋怀安寝,苍生望作霖。

”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愿。

大概他们都是崇安人,受武夷山传说影响更多一些,从而更强烈地意识到热爱家园、爱民济世是读书人应牢记的一种职责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