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风水 > 风水知识 >

风水怎么看来龙,怎样看出风水上的龙脉?

日期 2024-02-19 参考 网络转载

风水怎么看来龙目录

风水怎么看来龙入首,如何判断入首吉凶?

怎样看出风水上的龙脉?

风水中龙的来向如何判断?如庚龙,艮龙,啥意思?

风水怎么看来龙入首,如何判断入首吉凶?

  什么是龙入首呢?千里来龙,在快结穴时,先束气过峡,忽然耸起山体,准备结穴,此段从父母山出脉到穴星山入脉这段束气距离就是龙入首。

  来龙入首,是指龙脉融气入穴的形势与防方位。

风水学用于垣局中观察察山脉到头终止之处,称为:“入首”。

  来龙入首处要肥丰圆满,生气充融,才是发富发贵之真龙。

龙脉来得绵远的山脉,发福也绵远;龙脉来得短促的话,发福也短促不长久。

  入首方位,与穴局生旺必须相配。

坎龙坐戌,艮龙坐申,震龙坐寅,巽龙坐卯,离龙坐巳,坤龙坐酉,兑龙坐亥,乾龙坐子。

为犯龙上八煞,这样的龙变假穴,轻减富贵,重则破家绝嗣。

徐善继在《地理人子须知?龙法》中说:“是则只知以形象定凶吉,不从入首处审慎详察,差以毫厘,谬以千里,遗害有不可胜言者。

  风水学是根据龙脉之势,又分飞龙入首、回龙入首、横龙入首、直龙入首、潜龙入首等;

  飞龙入首:意思是龙脉到头,声势浩大,昂自高耸。

如果四应皆耸拔而有情绕抱,主结大贵之高穴。

  回龙入首:意思是翻身顾祖之回龙到头,如果得下砂逆转,明堂端正,亦可结佳穴位。

  直龙入首:意思是龙脉虽有剥换,仍如贯珠串玉,直撞而来,气势俱旺,穴山之前必有余气而为褥,这样的结穴主发福迅速。

  横龙入首:意思是龙脉结穴与侧身,穴山之后,须有鬼山、乐托之山为生气融聚之证佐,否则虽有形而不真。

  潜龙入首:意思是龙脉到头,形潜于平地,结穴之地当于高一寸者为山,低一寸者为水之隐隐隆隆中细辩窝凹钳口,有众水环绕,这样才为真穴。

  入首格龙在《地理条贯?入首格龙五行辩》中有详细论述:“入首格龙,术家所用五行不一,徐试可指归庵俱用正五行,如入首干金龙,左旋庚金局巳酉丑,右旋辛金局子申辰是也。

倘正五行不合,方用双山五行。

叶九生、张鸣凤,辟正五行,专用双山,如干亥、甲卯、丁未木龙,左旋木局,右旋乙木局,午寅戌是也。

怎样看出风水上的龙脉?

脉的本义是血管,引申为像血管一样连贯的东西。

龙的身躯多取材于蛇,可谓以绵长为特征,那么,从字面上看,龙脉就是龙的绵长连贯的血管了。

龙是来自自然界,却是不在自然界中生活的神物,其价值和意义主要通过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大凡绵长连贯的东西,都可以谓之龙脉,反过来说,龙脉可以象征那些绵长连贯的东西。

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

龙脉的走向

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

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

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

每条大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勘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顺应龙脉的走向。

龙脉的形与势

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

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

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

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弟。

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

认势惟难,观形则易。

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

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历史上的龙脉

从秦始皇被称做“祖龙”、汉高祖称自己是“龙种”之后,龙就成了君主帝王象征、比附的对象。

于是,龙脉就有了另一个喻义,即指那些出过帝王(或有可能出帝王),或能够安葬帝王、护佑王室后裔的山水之脉。

于是,就有了当政的帝王花大力气为自己“寻龙探穴”,即为自己也为后代找一块安葬“宝体”的“万年吉地”,及所谓的“埋金更名建寺庙、挖断龙脉泄王气”之类的事件。

像涉龙的许多词汇其词义都有扩展一样,龙脉一词在新时代也有了新的意义。

如把新修成的青藏铁路,称为入藏的“龙脉”;把证券市场上的综合指数走势,称为股市“龙脉”;把由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开创,世代华人不断承续、发扬的中华人文精神,称为“华夏龙脉”,等等。

风水中龙的来向如何判断?如庚龙,艮龙,啥意思?

风水中龙的来向是指山脉或河流的走势。

如庚龙,艮龙都是风水学中的术语。

“庚龙”指的是从发源地到入首处第一个山是庚辰、辛巳、戍巳、乾亥、壬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这十一个山头。

“艮龙”指的是从发源地到入首处第一个山是艮丙山、丁未山、坤申山、庚酉山、辛戍山、乾亥山、壬子山、癸丑山、艮寅山、甲卯山、乙辰山这十二个山头。

需要注意的是,风水学是一种封建迷信行为,没有科学依据可以证明它的准确性。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风水学说,不要过分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