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国师是谁,四大堪舆祖师
中国风水国师是谁目录
中国风水国师是杨筠松。
杨筠松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卒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杨筠松是唐末著名的风水大师,精通堪舆术,唐僖宗时期被封为国师,官至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他因唐末之乱,隐居于沙河杨仙岭,把官中风水文献带出,在赣州一带广为传播。杨筠松的主要活动地点包括赣州杨仙岭、宁都黄陂、兴国三僚村等。他在赣州的时间长达26年,期间收徒传艺,影响深远。杨筠松的诸多著作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其中撼龙经是形势派风水鼻祖的代表作,对后世风水术影响深远。杨筠松被后世堪舆界尊称为“形势派”或“江西派”的风水地理祖师。
风水国师 吴景鸾

吴景鸾,字仲翔,江西德兴人。
他的父亲吴克诚,师从华山陈抟,学习天文地理阴阳之术。
陈抟与吴克诚说:“你的儿子天生聪颖,能成大业” ,便把青囊书传授给吴克诚。
吴景鸾聪慧过人,得其书,精究有验。
经地方郡县推举,官至司天监。
后来吴景鸾直进言《辩牛头山山陵表》,言语惊骇,句句命中。
传世著作:《理气心印》《玄机赋》《玄空秘旨》《夹竹梅》
四大堪舆祖师

1、杨筠松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
窦州人。
生于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死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
杨筠松为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
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
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
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
至四十五岁,因,志欲归隐山林,偶遇,授以天文地理之术。
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是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2、曾文辿
曾文辿是杨筠松弟子,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缝舆,号逸真,葛垇小溷村人,生于唐大中甲戌岁(854),卒于梁贞明三年丙子岁(916),享年63岁。
其父曾德富。
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
曾公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
隐居雩都黄龙寺时,缘遇杨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鸟,遂得堪舆大道。
曾文辿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
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
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
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
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
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3、廖金精
廖金精名瑀,字,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
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
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
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
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
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
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
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
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东山坝。
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
4、赖布衣
赖布衣,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
生于公元1101~1126年间(年间),九岁即高中秀才。
曾任国师之职,后受奸臣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
赖布衣的足迹几乎踏遍中国大地,凭著精湛的堪舆理论与技术,一路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风水大师"的名声不胫而走。
后来赖布衣看破红尘,遁隐山林,长与青山白云为伴,人不见其踪。
传说赖布衣所著《青乌序》刚刚脱稿就被南华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经一百多年后传给了,刘伯温凭它辅佐成就了帝业。
堪,天道;舆,地道。
堪舆即风水,之一:
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故堪舆在中国民间亦称之为风水。
然或有称“堪舆”不只看风水而已,而应分五部分,曰:罗经、玄空学、葬法及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