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佰温风水,有关于风水大师刘伯温的书籍吗?
刘佰温风水目录
刘伯温,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军事家,而且他对风水学也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留下了一些有关风水的书籍,如堪舆漫兴和地学泄秘等,这些书籍对后世的风水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伯温在风水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风水理论以天人合一为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认为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家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因此他深入研究地理环境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山川河流的走向、地势的高低起伏、气场的流动等因素,判断出地理环境的好坏。同时,刘伯温也强调五行八卦的应用,注重阴阳调和、生克制化等方面的运用,从而使风水学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刘伯温的风水理论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而且对后世的风水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和方法被后世的风水师们广泛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风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的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领域,为中国的建筑文化增添了深厚的内涵。
总之,刘伯温的风水理论是中国风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风水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和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研究自然环境的方式,也为中国的建筑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什么有人说刘伯温的风水造诣很差

刘伯温风水确实差!传说中刘伯温葬母死弟,就符合古三合冲破临官,必损成才之子。
现代人认为的风水,环境卫生和产生磁场能量,和石狮圆球等摆放为风水,这种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风水的存在是有定数的,有规律的。
风水术在世传承千年,是有原因的,是有依据的。
风水创吏人杨救贫,在当时社会,可以讲百做百发。
并非迷信色彩风水,所以撰写天玉经留传后世,皆因是否有口传,无法考证。
杨公第一受徒曾文辿,曾也不得真诀,因为天玉经序是曾文辿撰写,与天玉经原文格格不合。
所以流传至今的风水术,只有部分有准确率,也包括刘伯温在内不得真诀。
只要全面理解天玉经,内容非常丰富,起局有三处起长生,配合阴阳左转右转,千变万化。
遇吉则吉,遇凶则凶,五星配出九星名天下任横行,知生知死亦知贫,有据可查,有理可寻,逢生旺则吉,逢死绝则凶,但内中共计一千八百局,更有千千万万局,非常深奥。
特待民众加深研究,必是一部未为人知的社会预测学。
但内中有着必死局和必发局,是很明显的,可以说有规律存在的东西,不应视为迷信,理应弘扬光大。
有关于风水大师刘伯温的书籍吗?

刘泊温<<推碑图>>及预言
<<神机妙算刘泊温>>
还有刘泊温写的<<烧饼歌>>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靠一首诗保下性命

四大案过后,当初与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兄弟”十不存一,汤和是凭借与朱元璋幼年的交情以及适逢其会的“激流勇退”才得以幸存,而刘伯温则是凭借一首诗得以保住性命的!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洞天福地出人杰!
刘伯温原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武阳村,从“风水”的角度来说,这可是一块宝地,尤其是青田县境内的南田山更有“南田福地”之称!《洞天福地记》中有相关记载:“古称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所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出的人出生在灵秀之地,而灵秀之地又因“伟人”而更为钟灵毓秀!刘伯温就是青田县“产出”的杰出人物,青田县也因其名声大噪!
刘伯温天资聪颖,头角峥嵘,自小就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四岁读《春秋》,十七岁开始系统的学习“程朱理学”,钻研儒家学问,二十三岁赴元大都参加会试,高中进士,三年后出任江西高安县丞,在任期间肃清吏治,造福一方,后因受排挤打压愤而辞官,隐居山野!
“三顾茅庐”,请君出山,定鼎天下大势!
1360年,朱元璋于应天称王后,派人将刘伯温请来,刘伯温早闻朱元璋大名,又观其有“帝王之相”,便留在朱元璋身边担任谋士,辅佐朱元璋剿灭陈友谅,击溃张士诚,又参与制定了“灭元大计”,使得朱元璋能够“势如破竹”,青云直上。
最后于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应天,国号大明,大明王朝自此建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封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并在“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青田县乡民受益匪浅,无不感恩戴德,颂赞刘伯温之名!
正如上文所提,青田县这个“洞天福地”诞生出刘伯温这般“惊世鬼才”,刘伯温反过来又使青田县得享实惠,双方“互惠互利”!
明朝建立之初,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制定军卫法,整肃纲纪,使得这个新生的政权得以迅速站稳脚跟,度过“彷徨期”,这期间朱元璋颇为信赖刘伯温,甚至对其言听计从,但随着刘伯温与李善长的交恶,以及“求雨失败”,刘伯温开始失宠,不久告辞还乡,后来虽又被征召入京,却已经与权力中心愈行愈远!
君臣离心,告老还乡,写诗保命
1371年,刘伯温再度告辞还乡,彻底远离朝堂,没几年即身患重病,不良于行,即便如此,多疑的朱元璋仍然没有对刘伯温放松戒备,时常派人打探虚实,深怕刘伯温患病是假,韬光养晦,图谋造反是真!
刘伯温何等人物,早知朱元璋不会轻易的放过他,于是决定以“假死”来安抚朱元璋的“多疑病”!一日,朱元璋再度派人去探查刘伯温的状况,探子刚到村口,就听到村内敲敲打打,哀乐齐鸣,一打听才知道是刘伯温突然暴毙,探子立即返京,将消息告知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消息后先是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又眉头一皱!“不对,刘伯温绝不会如此轻易死去”,为了一探究竟,朱元璋决定微服私访,亲自去看看刘伯温究竟是何状况!
朱元璋出京后一路快马加鞭,没几天就到了刘伯温的老家,正欲进村时,忽然瞥见村口有一间破庙,不由得想起自己当和尚的那段岁月,双脚不由自主的走入了那间破庙,刚进庙门,朱元璋就在墙上看到一首诗: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默念几遍后,朱元璋转身就走,离开刘伯温的老家,自此再也没找他的麻烦!刘伯温因此保住性命!
小结:
刘伯温写诗保命与曹植作《七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诗明志,且都达到了相同的目的:保住了性命!
正如刘伯温在诗中所言,大千世界何其宽广,皇帝您贵为九五至尊,何必偏偏要和我这个糟老头子过不去,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败在了“失道寡助”!
朱元璋也并非铁石心肠,看罢全诗自然懂得了刘伯温的一片苦心,因而转身离开,不再计较!而刘伯温的这首“保命诗”也因此流传下来,青田县几乎人人会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