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的风水,宋陵陵墓形制构造是什么样的
宋陵的风水目录
宋陵的风水

宋陵的风水理念具有明显的特点。北宋皇陵的选址和建筑布局均遵循了风水原则,其中“五音姓利说”、“地形堪舆”和“山水地脉”都是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些理念在宋代的文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当时的建筑和墓地选择中。
首先,北宋皇陵的选址注重风水,背靠嵩山,面临洛水,体现出负阴抱阳的布局。同时,皇陵地势南高北低,东穹西垂,中轴线朝向嵩山少室主峰,与传统的皇陵选址原则不同。这种选址被认为是符合风水学中“负阴抱阳”的理念,有利于维护皇家的气运。
其次,北宋皇陵的建筑布局也遵循了风水原则。仁宗赵祯的永昭陵是地面建筑保存最完整的陵墓之一,其建筑布局体现了“五音姓利说”的理念。按照这个学说,不同的姓氏对应不同的音律和五行属性,因此建筑的布局和装饰都需要与之相符合。此外,宋陵的地宫结构也体现了风水理念,顶部绘制有星象图,与天文学和风水学相关联。
然而,一些人也对宋陵的风水提出了质疑。例如,有人认为宋陵的选址和建筑布局可能与传统的风水原则相悖,例如背水面山、朱雀高大旺相等,这些可能与宋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同时,也有人认为宋陵的风水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例如女真族攻入开封破京城汴梁时,宋陵并没有起到防御作用。
总的来说,宋陵的风水理念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内涵,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质疑。无论评价如何,宋陵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得到了肯定和传承。
宋陵陵墓形制构造是什么样的

宋陵的形制大多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墓前石刻数目整齐划一。
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石狮一对。
由南门向北的神道两侧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种石像。
陵园布局和唐陵一样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上陵谒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的场所,所不同的是唐代下宫建筑在陵墓南面偏西处,而宋代建筑在陵墓北面偏西处。
宋代建造陵墓相风水堪舆(看风水),流行五音姓利的说法,把姓氏归于古代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的方位。
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丙壬方位(北方偏西的方位)。
北宋皇陵的选址之谜

北宋皇陵坐落在巩义境内嵩山以北、洛河之南130多平方公里的黄土岭上,人们的第一个疑问是:北宋皇帝为什么把坟墓全部建在这里?
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赵匡胤自选陵墓的一个传说:赵匡胤非常想迁都洛阳,但被他的弟弟赵光义和群臣阻拦,心中非常悲苦。
当他从洛阳回开封经过巩义时,他祭奠埋在这里的父亲,更加悲从中来。
于是,他登上阕台,面向西方,要来弯弓,对臣下说:“我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弯弓搭箭,响箭向西北飞驰而去,箭落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
而与这一传说相伴的是,许多宫廷的阴阳术士也找出许多葬在此处的理由,把巩义说成是天下第一风水宝地。
而与一般历代帝王陵的选址不同的是,北宋皇陵的风水理念确实反常奇特。
《永定陵修奉采石记》概括了宋陵选址的风水依据。
意思是说:巩县这个地方,是风雨所会,阴阳所合,天地的中心位置,从来都是帝王所居之地,嵩山的峻极峰正是天和地的中心柱。
在宋陵地宫的顶部,绘制的就是这样的星象图。
长期从事宋陵研究的文物专家孙宪周说:北宋皇陵正是按照“五星利姓说”、“地形堪舆”和“山水风脉”选址,对陵地的选择及对地形的利用有两个特点,一是与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不同,宋陵恰恰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陵区诸帝、后陵中轴线的方向皆北偏西若干度,正朝向嵩山少室主峰;二是各陵自然地势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陵台于地势最低处,一反我国古代建筑基址逐渐增高,而将主体建筑置于最崇高位置的传统。
在地面修复最完整的仁宗赵祯永昭陵,记者走进了被称为鹊台的第一道山门,果然发现这里不同于历代帝陵拜谒者需仰视才见的习惯,这第一道山门却是整个陵区的最高点,向下是层层的台阶,接连第二道山门乳台,再下台阶为第三道山门南神门,直到陵区的最低处,方才是宋仁宗的陵墓。
北宋皇陵风水理念的反常做法,彻底颠覆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理念,被古建筑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帝后不同穴
“为什么刘皇后的陵墓不与她丈夫宋真宗赵恒的在一起呢?”在真宗赵恒的永定陵西北角一公里处,是他的皇后刘娥的陵墓,记者很不解这位生前曾经在真宗仁宗时代临朝听政煊赫一时的皇后没有与丈夫合葬。
孙宪周解释说:这也是宋陵建制与历代帝陵不
的特点之一,后妃采用的是祔葬制,均埋在皇帝陵外,不与皇帝同穴。
皇后的建制与帝陵相似,只是规模较小,其他嫔妃均埋在帝陵后侧。
不止是帝后不同穴,不同于历代帝王一即位就修陵的做法,北宋时期的皇帝生前是不修陵的,但又必须在驾崩7月内下葬。
据史料记载:北宋皇帝下葬遵《周礼》,即从皇帝晏驾的某一天算起,选址、建陵、下葬到封闭皇堂,时间限在7个月内完成。
从丧葬期间到陵墓后来的管理,均设有专门的机构,有常设的,也有临时的办事班子。
常设的如太常寺,系宋朝中央专设的机构,负责掌管礼乐、宗庙、封赠、陵寝等事务,国葬期间,还有专设机构,如丧葬期组成的“五使”,规格就非常高。
翻开浩瀚的宋史,在宋真宗的永定陵,就发生过一件因为“五使”擅权而引发的一件当时惊动朝野的大事,即太监雷允恭擅移皇堂案。
宋真宗驾崩后,刘皇后主持真宗的丧葬安排,刘皇后任用自己的亲信太监雷允恭担任山陵都监,负责永定陵的修建时,雷允恭自作主张,舍旧穴,改在原选地上面百步处开挖皇堂,结果新穴下面出现了碎石和流沙,后来挖出了水。
工程被迫停止。
结果,雷允恭被杖死在巩县监狱,山陵使宰相丁谓被贬,刘皇后也很失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