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贵州遵义当地民族风俗,贵州平坝订婚的习俗是什么样的

发布:2024-03-10 08:24 参考 开源网站

贵州遵义当地民族风俗目录

遵义节日风俗、急啊~!

贵州平坝订婚的习俗是什么样的

遵义节日风俗、急啊~!

贵州遵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苗族、布依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

苗族民俗:苗族是遵义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传统的苗族节日有“龙船节”、“芦笙节”、“鼓楼节”等。苗族人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女性头戴银饰,男性则佩戴锡鼓。

布依族民俗:布依族是遵义地区的第二大民族,布依族人有着淳朴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布依族的节日有“鼓楼节”、“花山节”等,布依族人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女性头戴银饰,男性则佩戴木鼓。

侗族民俗:侗族是遵义地区的第三大民族,侗族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南部地区。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有“大歌节”、“吊脚楼节”等传统节日。侗族人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女性头戴银饰,男性则佩戴马鞭。

汉族民俗:汉族是遵义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汉族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与其他地区的汉族人相似,但也有一些地方特色。如“小岗村合作社”就诞生于遵义市汇川区小岗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此外,遵义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民俗文化,如“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等,这些都是遵义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遵义节日风俗、急啊~!

仡佬年(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届时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保佑平安。

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

当地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

小知识:仡佬族是贵州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

人口约5万多,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

但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牛王节(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放响鞭炮,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

同时,还要给牛披红挂彩,打糍粑挂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寿。

供粑(除夕夜) 即用精米敬献祖先。

在乡间,每当除夕的晚上,家家都要做好米饭和菜肴举行祭祀。

同吃一餐饭后,整个寨子都会在堂屋正中祭祀祖先,同时还要进行叩头、唱歌、敬献等仪式。

贵州平坝订婚的习俗是什么样的

苗族家庭是一夫一妻制,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表现本支系民族文化现象的婚礼习俗,至今仍完整的继承下来。

缔结婚姻大至经历恋爱、提亲、定婚、结婚四个阶段。

  1、恋爱。

本支系苗族历来有自由恋爱的传统,主要以“玩月亮”、“跳花”、“跳场”等形式进行,也有亲戚朋友介绍认识恋爱的。

“玩月亮” “跳花”和“跳场”是未婚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2、提亲,也叫说亲。

提亲时间宜选在正、二月间或秋收后。

苗家婚事一般忌雷雨,谈婚论嫁遇雷雨不吉利,古历二月前和秋收后没有雷雨或者少有。

提亲时男方请熟悉对方且夫妻双全有威信的人做媒。

提亲要三次才能成功,但成功已否,第二次基本有底。

  3、订婚。

又称“吃鸡酒”,订婚是男女青年双方正式确定未婚关系所举行的一种仪式,程序并不复杂。

男方家择好吉日,请两个熟悉订婚礼规的长者携未婚女婿和一名小伙子带上12斤酒,12斤糖,12斤葵花及彩礼钱一同前往女方家,一般情况下媒人也跟着去。

媒人提前十天左右告知女方家,女方家简单作些准备,男方客人到后,女方家把舅家、叔伯、弟兄、姨妈、姊妹、寨邻长老请来作陪。

设宴招待,次日返程。

  4、结婚。

一般是经下列几道程序:

  送婚期:男方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冬腊月择个良辰吉日,或是把“国庆”“元旦”佳节作为结婚日子,开成期单,或由媒人口头提前一两个月前往女方家送日子。

  接亲:接亲那天媒人不去,由新郎及年长的一主事人、伴郎,接亲女(未婚)和其他几个帮忙的年轻人,共八至十人,带上一对杀好的鸡(公母各一个),称“避邪鸡”,带在路上能镇住一切邪魔,到女方家就作招待客人。

  发亲、送亲:发亲时,女方家打发一位姑娘作伴娘,一位小伙作新娘的哥或弟,跟新郎、伴郎和接亲女于凌晨先走。

出门时,不能让孕妇看见。

新娘要打一把红伞、胸前背后分别挂一块镜子以避邪。

来到家门口时,男方家一年长者提着一只大公鸡在新娘头上绕三圈,口中念着护吉去凶词,然后进门,送亲客和其他接亲的人到天亮后,才开始启程。

送亲客要带一套新娘的精致服饰于后,同时也要杀一对“避邪鸡”带起来。

送亲客一般不少于三桌人,不管多少,他们中,首先要选一对老一点儿女齐全(命好)的夫妇作为长辈,代表父母,也是送亲客主事人,选一对年轻夫妻作长哥长嫂,其余的已婚者要夫妻双全,未婚不论,避寡妇、孕妇送亲。

快到男方寨子时,新娘、伴娘和接亲女早已来到寨外路口等候送亲客带精致衣裙换装。

换完装,大家排成一行缓步向新郎家走去。

  送亲的人进出三天。

男方家也要杀一对“避邪鸡”给送亲客带走。

当送亲客回转上路时,新娘会很伤心地边送边哭,说是要哭才能吉祥。

再说从今以后新娘离开了父母生活,挂劝落泪,这也是情理之事。

这时,送亲客中的哥嫂们手头方便,每人给新娘十来块钱,以堵眼泪,劝其止步。

  回门。

新婚第三天。

新郎约一伴郎一起送新娘回娘家住三天,称为回门。

回门时,新郎要打一两斗糯米粑,压成块,每块有筛子大,主要送给岳父母、叔伯及哥嫂。

进家,新郎和伴郎要给岳父母跪拜三叩头。

这时如果有嫂子和姐妹们在场,叩头完就要起快点,不然会被她们上前压住嗑地取笑。

在娘家的三天,叔伯哥嫂们都要备好吃的招待姑娘和女婿,转回时每家都打发新郎伴郎钱。

多的100把元,少的50来元,以示对新女婿的关爱。

到此新郎新娘的婚事圆满结束,两人下步的事情则是打算如何苦创家业了。

遵义节日风俗、急啊~!

仡佬年(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届时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保佑平安。

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

当地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

小知识:仡佬族是贵州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

人口约5万多,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

但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牛王节(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放响鞭炮,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

同时,还要给牛披红挂彩,打糍粑挂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寿。

供粑(除夕夜) 即用精米敬献祖先。

在乡间,每当除夕的晚上,家家都要做好米饭和菜肴举行祭祀。

同吃一餐饭后,整个寨子都会在堂屋正中祭祀祖先,同时还要进行叩头、唱歌、敬献等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