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特有风俗,福建游灯由来是什么
福建特有风俗目录
。
1. 台湾习俗:福建是台湾的重要移民源地,因此福建的很多传统习俗在台湾也得到了延续。例如,福建的老人生日要吃寿面,而台湾也有这样的习俗。
。
2. 福建花灯:福建花灯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制作。花灯的制作材料包括竹筒、彩纸、灯芯等,形状多样、色彩艳丽。
。
3. 福建南音:福建南音是一种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南音表演通常在庙会或其他重要的场合上进行,是福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4. 福建龙舟:福建龙舟是一种传统的舟艇,通常在端午节时进行龙舟竞渡活动。福建的龙舟形式多样,有的以龙为形,有的以狮为形,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龙舟,如“迎春龙舟”、“贺岁龙舟”等。
。
5. 福建木偶戏:福建木偶戏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通常在庙会或者其他重要场合上演出。木偶戏的制作材料包括木头、布料、彩纸等,形态多样、生动逼真。"。
福州有哪些风俗 你知道吗?

拗九节 农历正月二十九
又称孝顺节、送穷节。
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和红糖煮拗九粥(有的人家头天夜里就开始煮),里面放上红枣、花生、豇豆、芝麻、荸荠,烧成后用来祭祀祖先,并且作为全家人的早餐。
凡已经出嫁的女儿,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
这种节的来历据说是古时目连的母亲很凶悍,死后被送进地狱受苦。
目连长大后,每日给母亲送的饭都被小鬼吃掉,后来他用黑米煮了一碗颜色发黑的粥,小鬼们都吓得不敢吃,他的母亲终于吃到了儿子送来了粥,不再受饥了。
后来人们便把这一天命名为孝顺节。
冬节搓丸 农历冬至
福州地区特有的传统时令节俗,象征全家团圆。
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们会在祖先神主龛前陈列簪花寿面等吉祥供品。
桌面放置一只大竹箩,箩中盛有糯米粉,点缀有福橘、红箸、四季花等。
然后全家老小围坐在大竹箩周围,边搓丸、边唱儿歌,搓丸分搓和捏两种,搓的有圆球和圆条,捏的则形状各异。
大人喜欢捏寿桃、蝙蝠等象征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则由大人喝彩附会,如捏一只狗,就唱“狗投富”,捏一只龟,就唱“龟长寿”,搓成的丸在煮熟后醮糖豆粉吃。
祭灶是福州传统时令节俗。
民间相传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
祭灶就是为灶神饯行。
福州风俗,祭灶分两天举行:廿三夜“祭荤灶”,供品用鱼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隐恶扬善;廿四夜“祭素灶”,只供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饼。
为的是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坏,乱说一通。
祭灶特别注重用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口涂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说,不乱说。
俗谓:“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
”在祭灶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饼和花面壳(化装面具)给外孙、外孙女。
旧时医术不发达,迷信的人认为戴上花面壳能使瘟神见不到儿童的真面目,可以辟邪。
现在一般不举行祭灶仪式,但在节日全家欢宴的风俗仍然存在。
灶糖、灶饼改称“年糖、年饼”,花面壳仅作为春节儿童玩具。
迎春,是福州民间传统时令节俗,又名迎春牛。
明清两代立春前数天,福州百姓都前往庆城寺闽王祠前取土,捏制春牛,准备春耕,以答谢闽王王审知开发福建的功绩。
立春日,近郊农民选派代表入城,在知府衙前集结,人群中有锦旗、彩坪、梨园百戏等。
例由太守骑马领头,农民们抬着春牛随后。
在鼓乐和鞭炮声中,沿街转巷,从东城行春门出城。
并事先选定在某乡村,由太守亲自扶犁耕田,礼毕回城,历时一天。
迎春日,万人空巷,并有泥塑小春牛以及版画春牛图等出售,盛况空前。
此俗已废。
迎年乃福州民间传统节气时俗。
亦称迎年赛会。
旧时多在农历每年正月初十以后举行,月底结束。
以村为单位,或数村联合,用八抬大轿请出当地所供神像,如泰山神、白马王、尚书公、临水奶等主神,加上神的部属,如白须、孩儿弟、七爷、八爷等“答骨”像(1尊竹架制成的神像由1人顶着摇摆而行),衬以地下坪(演员化装历史故事的一个场面,坐1小车上由人推动行走)、陆地行舟(把彩舟套绑在演员腰上,在陆地行走,象征坐船)、马上吹、肩头坪、舞龙灯等节目,在锣鼓鞭炮声中结队巡游各村街,群众夹道观看,煞是热闹。
中元节,为福州传统时令节俗。
农村称为“七月半”,俗称“做半段”。
半段,指一年之半。
被列为仅次于过年的大节,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
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明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
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
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本家人发展到宴请宾客,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鬼魂”,把“七月半”变成迷信的鬼节,大搞普渡。
俗习在这一天各乡村为了互相邀请,各定宴客时间,只要是七月,不论那一天都可以过节。
富足之家以客多为荣,连续饮宴数天,甚至请评话、演闽剧以娱宾客,耗费巨大。
做夏是福州传统时令节俗。
由于初春乍暖还寒,容易生病。
古时为了提醒人们,特在入夏第一天举行“过节”仪式,谓之“做夏”。
做夏活动古今不同,有啖李、有吃笋,目的是消病除灾,今流行煮鼎边糊、煎“煎饼”、炊“碗糕”。
煎饼是用豆芽菜和米浆在特制的平底锅上煎熟;碗糕是用米浆加入发酵料,盛在小碗内炊熟。
清林祖焘诗:“春归花谢绿成阴,迎合盘餐妙手烹。
炊出花糕颐可朵,分赏先自众乡邻”。
花糕,就是碗糕。
此俗今已改为吃鼎边糊。
福建游灯由来是什么

枫亭游灯是福建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结束。
由霞桥村和九社村青泽亭、学士街后垅自然村等三处薛姓村居民起游,下街、兰友、学士及下街北门自然村依次进行。
游灯队伍出行,礼炮三响,呜锣清道,几十辆摩托、轿车披红缀花排列两旁开道,大型彩车上的高音喇叭歌声嘹亮;装饰精美的头牌主匾,华光耀眼,车鼓队声乐喧天;大红灯、手提灯、宫花灯、五色旗、龙虎旗、圣旗组成的仪仗队,显示了汉族民俗文化的多彩多姿;灯架队阵容壮观;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奏出古雅悠扬的乐曲;异彩纷呈的彩灯,争奇斗艳:蜈蚣灯、松树灯、宝伞灯、水族灯、莲花灯、花篮灯、蝴蝶灯、鸽子灯、蜻蜓灯、凤凰灯、菜头灯,千奇百态,各领风骚。
“百戏彩架灯”更是枫亭元宵游灯独有的特色艺术精品,它融入了杂技艺术的技巧,让人叹为观止;各类小戏、小品等文艺表演,使观众目不遐接;古朴典雅的棕轿舞、皂隶舞,也是福建省汉族民俗文化一绝;舞龙舞狮,结束了元宵游灯的全部节目,让精彩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锦上添花。
福建漳州特有的民风民俗

三平村崇蛇习俗戏
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一带生长着一种黑色无毒蛇,小的一尺多长。
当地群众把蛇当做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尊称蛇为“侍者公”。
他们认为家里有蛇是吉祥的象征,蛇越多越吉利,因此,这里的群众是禁止打蛇的。
由于千百年来蛇与人类共处,出现了蛇不怕人,人不怕蛇的现象。
人在床上睡,蛇在床下爬,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们毫无“后顾之忧”,照样安稳睡觉。
有时蛇会钻进被窝,蜷曲在主人的脚旁。
有的人夜间不小心踩住蛇尾,被蛇咬上一口,也是一笑了之,决不进行报复。
相传在一千一百多年以前,这里的深山密林之中,经常有蛇妖捣乱,危害群众。
到了唐代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僧人杨义中使用法力制服了蛇妖,从此蛇妖改邪归正,成为杨义中和尚的随从侍者。
另一种说法是,福建古代居住的闽越族,是以蛇为“图腾”加以崇拜的,三平 村崇蛇也是一种遗风。
龙舟竞赛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地俗称“五月节”。
在这一天,漳州市区、龙海及九龙江沿岸的村庄,都要按照传统习惯,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参赛船只多者一百多只,少者十几只。
每条船二十米左右长,配水手三十至四十名。
船身分别漆成红、黄、青、黑、白等各种颜色,象征红龙、黄龙、青龙、黑龙、白龙。
比赛时船头一个人击鼓,船尾一个人敲锣,做为指挥水手统一划船的信号,船当中一个人手持五彩缤纷的“蜈蚣旗”在空中挥舞,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喝彩,场面十分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