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23小年风俗,日记(了解腊月23过小年的风俗)

参考 用户推荐 时间2024-03-09 01:08

23小年风俗目录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有什么风俗

日记(了解腊月23过小年的风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有什么风俗习惯?

1. 扫房子:小年要扫尘、拆炉灶,以清除家中的旧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2. 祭灶神: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灶神,祈求来年家中平安顺遂、风调雨顺。

3. 做年糕:小年是制作年糕的好时机,制作年糕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寓意着“年年高升”。

4. 贴春联:小年开始,人们会在门前、窗户上贴春联,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5. 办年货:小年时,人们会购买一些年货,如糖果、瓜子、蜜饯等,以备过年时宾客来访。

6. 煮汤圆: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汤圆,象征团圆和美满。

7. 晒被子:小年时节,人们会将被子、衣服等物品晒一晒,以除去潮气,保持干燥。

8. 打麻将:小年夜,人们会聚在一起打麻将,以表达团圆和欢乐的心情。

总之,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风俗和习惯多种多样,都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有什么风俗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的风俗如下:

1、把猪杀

俗语说:“二十三,把猪杀”。

这一天,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并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将此举动称之为“杀年猪”。

杀年猪是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里脊、排骨、后锹等部分分解成块,和灌制的血肠、粉肠等一起,放进大缸里冷冻贮藏备用。

由于民间有正月初一到初五前不能动刀的习俗,一般在除夕前就把这几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内的盆碗里,到用时拿出来 解冻融化一下就可以加工了。

东北冬季寒冷,年猪肉从腊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会变质。

2、掸尘扫房子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3、小年的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日记(了解腊月23过小年的风俗)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百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度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

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据《拾遗记》问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

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

答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掌管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这天晚上到玉帝那去述职,玉帝对这家回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

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答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

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

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有什么风俗习惯?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