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风俗宴会,宴席曲的民风民俗
民族的风俗宴会目录
民族的风俗宴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通常在重要的节日、婚礼、葬礼和其他庆祝活动中举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风俗和礼仪,因此宴会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
例如,在中国传统宴会中,主人会为客人准备丰盛的菜肴和美酒,同时还会有各种表演和游戏,如舞狮、舞龙、扯旗子等。
。
在印度,婚礼宴会是一项重要的活动,通常持续数天,期间会举行各种仪式和游戏,如卡拉奇(破碎陶器的游戏)和洒红色的颜料庆祝胜利。
。
在非洲,宴会通常会有各种舞蹈和音乐表演,如肚皮舞、鼓舞和口琴演奏。
。
总的来说,民族的风俗宴会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佳肴,还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表演和游戏,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全国各民族的婚庆习俗有哪些?

婚礼是每对新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中国有56个民族,所以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精神面貌和风俗文化,婚礼习俗也大有不同。
玛丽纪带你了解一下这9种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吧!
羌族婚俗
羌族民间有的地方有“逗新郎”的习俗。
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傣族婚俗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
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
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苗族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彝族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满族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
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
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
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朝鲜族婚俗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
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
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
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
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
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
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
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
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
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瑶族婚俗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仡佬族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
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
宴席曲的民风民俗

在与汉族杂居地区,回族也跳汉族民间舞蹈,如辽宁沈阳的“小鼓高跷”四川松潘的“回族花鼓”等。
“宴席曲”源于喜庆活动:是喜庆宴席间演唱的一类民间歌曲。
后来随民间艺人的即兴表演,一些曲目逐渐发展成为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的民间歌舞,并以“宴席曲”作为这种形式的名称,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广泛流传。
“宴席曲”表演者多为男子,其形式以歌为主,行腔自如,曲调流畅,歌词内容广泛,有叙事歌、祝愿歌、颂赞词以及即兴编唱。
舞蹈一般不表现歌词内容,只用以烘托气氛,各民族的表演形式 略有区别,并有地区的特色。
宁夏中部地区回族的“宴席曲”,其表演形式是从甘肃传人的,或席间即兴演唱,或离席起舞,女子也参加表演;青海化隆、民和、门源等回族地区的“宴席曲”,舞者为二人,在群众伴唱的歌声中表演,每段舞蹈以歌曲定名。
并有相应的舞蹈动作。
如《绿鹦哥》中,有描绘鹦鹉的唱词和飞翔的动作;青、甘一带的回、东乡、撒拉、保安族的“宴席曲”中,常有歌舞能手们表演,舞者分站两排,舞随歌起,缓步轻舞,擦肩而过。
表演中,手多半握拳,左手插腰,右手翘起拇指上下翻动,或蹲、或起,或转身摇头而舞。
高潮时,头部大幅度地左右摆动,满洒自得。
其动作还有一定规范和具体名称,如“雁落平沙”“鹞子翻身”“凤凰点头”等。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的“宴席曲”中,根据曲调和表演特点又有《八字大开头》 《落莲花》《绿鹦哥》等名目。
《八字大开头》是男子双人对舞的形式。
由于是喜庆活动演唱“宴席曲”的开头节目,舞者又以“八字步”进场,所以有此舞名,舞蹈中,两人常擦肩而过,当互相照面时,就摇头、动肩、挤眉、弄眼,作出许多滑稽、诙谐的动作,以活跃气氛。
《落莲花》也叫《莲花落》,据说是受汉族曲艺“莲花落”的影响形成。
舞者徒手或持彩帕,或两手各持“瓦子”(两片竹板)表演,一般是2人或4人的对舞形式。
每段表演的最后一句唱词中,演员对面徐缓下蹲,两手从胸前,经头部上方分向两侧,抖手而下,犹如一朵朵莲花飘落。
当地“宴席曲”还常用笛子、板胡、四胡、瓦子等乐器伴奏。
随着社会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回族民间舞蹈在不断的发展,并对“宴席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舞台上出演有《宴席曲》《马五哥与尕豆妹》等舞蹈和小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