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过年的来历及风俗,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参考 未知 2024-03-08 17:28

过年的来历及风俗目录

春节由来及习俗是怎样?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求春节的来历和习俗,越短越好

过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年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岁时祭祀,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节日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欢庆团圆、祈求吉祥、迎接新年的节日。

过年的风俗非常丰富多彩,有一些常见的习俗包括:。

1. 贴春联:人们在春节前后会贴上对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期望。

2. 贴门神:门神是一种门神画,被认为可以保护家庭平安,驱赶邪恶的力量。

3. 做年夜饭:过年期间,家人会一起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寓意团圆和美好的生活。

4. 放鞭炮:放鞭炮是为了驱逐邪灵,迎接吉祥,也是喜庆的象征。

5. 拜年:人们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表达祝福和问候。

6. 红包:长辈会给晚辈红包,寓意给他们送去好运和财富。

7. 看春晚:春节期间,人们会观看春晚,欣赏精彩的表演,共度欢乐时光。

这些风俗和习俗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精神,也是过年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由来及习俗是怎样?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1.春节习俗贴春联

按照古代历法的规定,腊月三十这一天被称为“大年”。

在过大年这一天早上起来,需要贴门神和贴春联。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象征,在过春节的时候贴春联是一个非常隆重的项目。

所谓“春联”就是用红色纸张为底,然后在红色纸张上面写下美好的祝福词语。

其实,这也是文化与春节的一种有机融合。

当人们将红彤彤的春联,贴在自己家大门两侧之时,也就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时候,这其实就意味着春节的序幕被正式拉开。

贴春联在古代又可以被称为“贴年红”,除了包括门两侧的春联之外,还包括大门上的红色“福”字。

无论贴春联还是贴“福”字,其实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有的地方还要贴上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位“门神”,认为可以让一家人驱邪避灾。

2.放爆竹

除夕夜放爆竹的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虽然现在为了环境保护,很多地方已经基本上禁止了这个习俗,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依然保留了这个习俗。

相传在除夕夜子时,放爆竹是为了驱赶“年”兽。

在这个“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关键时刻,当爆竹声响彻中华大地,不仅可以吓跑“年”兽,还寓意新的一年会更加兴旺、繁盛。

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地方,在除夕子时要点一堆“旺火”,就是希望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一家人事事顺利、吉祥如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而新的一年已经来到。

过了春节之后就是春分时节,老百姓要开始准备春耕事宜,所有的事情都在向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

除夕夜放爆竹的习俗其实主要的作用就是,古代人为了赶走晦气,期盼新年之后有好运气。

除夕夜除了要放爆竹、祭祖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就是“守岁”,又称为守岁火或照岁等。

在除夕当晚要点亮家里所有的烛火,而且一整晚家里都要灯火通明。

而这种习俗有可以被称为“照虚耗”。

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家中添财进宝。

3.除夕守岁与压岁钱

在我国有很多地区大年夜“守岁”,其实就是全家人无论长幼,过年当晚都不睡觉。

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点钟之后才能睡觉。

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

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只有在除夕“守岁”才能健康长大。

很多地区会在吃年夜饭之前给晚辈“压岁钱”,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需要跪拜长辈,并且给长辈磕头才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压岁钱”。

所谓的“压岁钱”可以起到“压住邪祟”的作用,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呵护与祝福。

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

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3.除夕年夜饭

其实,春节当晚的重头戏是“年夜饭”,又称为团年饭、团圆饭等。

无论家里是穷苦还是富裕,在除夕夜当晚,都要预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饺子和丰盛的菜肴,追忆过往展望未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南方地区的年夜饭一般多以海鲜和青菜为主,而北方则讲究大鱼大肉摆满桌子。

在年终岁尾的时候一家人齐聚一堂、团圆聚餐,这其实也是众多春节习俗中,最值得大家传承的习俗之一。

年夜饭的饭桌上一般都会有鱼有鸡,寓意有计以及年年有余。

所谓有计指的就是生计,在新的一年里生计不愁才是最重要的大事。

生菜、生蒜寓意生财和会计算,南方人还会做一盘腊肠,希望一家人能长长久久、永远安康。

结 语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这是唐朝大诗人卢仝写的《除夜》,笔者认为既写出了辞旧迎新的快乐,同时又刻画出了除夕夜人们觥筹交错的热闹场景。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热闹,最有意义的传统节日之一。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春节倒计时,直到现在人们在过春节的时候,也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为了能够留住春节的喜庆场面,很多人还十分重视二月二龙抬头,认为只有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春节。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由衷的慨叹,春节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其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习俗,而是在于家人团聚、亲人和谐、健康美满的幸福感。

春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的习俗有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守岁、吃年夜饭等重要的习俗活动。

春节的另一个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热闹、最盛大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的习俗有如下: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的窗花,它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

4、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5、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用爆竹声除旧迎新。

6、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求春节的来历和习俗,越短越好

春节节日起源:

舜继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