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人的风俗,湘西土家族有哪些民俗风情?猜猜
印江土家人的风俗目录
。
1. 婚礼:印江土家人的婚礼通常是在春节或端午节期间举行。新娘戴着用红布缝制的头巾,新郎则戴着白色或黑色的头巾。婚礼仪式中,新娘要向新郎的家长磕头,表示尊敬和感激之情,然后新郎将新娘抱回家中,象征着将来要共同生活在一起。
。
2. 藏婚:印江土家人的婚礼中还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叫做“藏婚”。新娘在婚礼当天会被蒙上一块红布,然后被躲进新郎家中的一个暗室里,新郎要找到她,表示要和她共度一生。这种传统的藏婚风俗在现代已经逐渐消失。
。
3. 藏族文化:印江土家人与藏族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藏族文化在印江地区也有着很深的影响。例如,他们喜欢穿着藏式服装,听藏族音乐,也会在节日时举行藏式舞蹈表演。
。
4. 赛龙舟:每年端午节期间,印江土家人会举行赛龙舟的活动。龙舟是一种传统的木制船,船上配有鼓手和划手。比赛时,各个村落的龙舟会在江面上竞逐,庆祝端午节。
。
5. 老年人尊重:印江土家人尊重老年人,认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因此,在家庭中,老年人的意见和决定往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土家人的习俗有哪些?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
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
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
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
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
主人立即煨茶装烟,做油茶汤。
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
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
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
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
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
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
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
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
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
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
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
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
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
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
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
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
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
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
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
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
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
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
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湘西土家族有哪些民俗风情?猜猜

湘西土家族“民情淳朴、土厚而风淳。
”“楚风刚劲,其弊多流于愤激。
永定隶属楚边,俗尚淳朴,犹存中土人之遗风。
”一位汉官曾感叹道:“僻陋于深山,而有此醇静之俗,所谓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盖风之古也!”这便是历史上对土家族民族性格的基本评价。
土家族人讲义气,重感情,热情好客,吃苦耐劳,忌欺骗,易轻信,好打抱不平,能歌善舞,信巫尚鬼,尚武好斗,崇奉覃后王、向王天子、梯玛、以及五谷神、公王神、土地神、社神等。
到了湘西,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
由于历代进行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
”加上少田少地,土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土家人把修新屋作为繁衍子孙的根基,因而看得十分神圣。
修屋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好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地方作为屋声。
无论谁家起新屋,远亲近邻都来帮工,只吃饭不拿工钱,叫“打白工”。
喜庆日是在堂屋梁的时候,亲戚朋友都来送礼祝贺,叫“斟上梁酒”。
所谓梁,是指堂屋脊横梁。
梁木选择有个古怪的规矩:屋主必偷偷在大山中寻找分岔成两根的标直大树,不问树的主人是谁,尽管偷偷砍下,锯成两根,同时从山上滚下,谁头在前,尾在后,无伤无疤的,就选哪一根。
这种风俗,叫“偷梁木”,土家寨有俗规,偷梁木不算“偷”。
梁木一旦偷砍下地,就要鸣放鞭炮,还要在上面搭红布,然后热热闹闹请八个后生抬回家,一路招摇过市,似乎“偷”得很光彩,树主不仅不追究,反过来还要表示祝贺,因为这是吉利与友谊的表示,就好比为人家子孙根基作了重大贡献似的荣耀。
梁木正中画图,左右书“美仑美奂,金玉满堂”或“帝道遐昌,五谷丰登”之类的对联。
上梁时,请两名歌师或掌墨师赞梁。
赞梁有一定的曲调,较单调,实际上是种韵白表演形式。
待梁木在屋顶山上架好后,赞梁者便攀梯而上,一人提酒壶,一人端茶盘,茶盘内放着筷子、酒杯、腊肉、糯米糍粑。
提酒壶者赞道:
手提酒壶闪金光,壶中美酒喷喷香,
欢欢喜喜上屋去,要跟主东赞主梁。
端茶盘的接着赞道:
手端茶盘四四方,张郎造就鲁班装。
四角造起龙凤榫,金漆盘子摆中央。
...
赞毕,二人开始上梯,每上一步就唱五句赞词,其内容是借颂扬古人恭维屋主的:
...上三步,中三元,刘备关张访大贤;
南阳有个诸葛亮,三顾茅庐下高冈...
...上十步,十美十全,张郎鲁班下凡间;
修起高楼和大厦,主东富贵万万年!
赞梁者攀上屋脊梁木时,二人各坐在梁木的一端,一边饮酒,一边互问互答,用长篇的赞词,赞扬主东的屋声像仙境琼楼,龙王宫殿,必发子发孙,祝寿绵长。
赞梁后,向下抛“梁粑粑”。
先把两个象征富贵的大粑粑拿在手中问下面的屋主:“要富还是要贵?”主人回道“富贵都要!”两个粑粑抛下时,主人家接在怀中。
(最忌讳接不住),然后将小粑粑抛下,边抛边唱:
笑哈哈,笑哈哈,双手拿起梁粑粑,
四面八方一齐撒,大家越抢越发达!...
这时屋场上人如潮涌,争抢粑粑,热闹非凡。
抛过粑粑后,亲友们将一段段五颜六色的布料搭在梁上,叫“搭梁”,此时鞭炮震耳,赞梁者又一步一赞,下到地面,于是,一栋新屋就在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中立起来了。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以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入葬。
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桃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
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尤以男子将裤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说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
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是实战需要;农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则是农事需要。
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
故外人说:土家人穿了一身的“讲究”。
介绍土家族的民风民俗100字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土家族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